浩浩燕趙歌·石家莊之旅·贊皇嶂石巖·縱有王維畫不如
石家莊西南太行山區(qū)有個古老的贊皇縣,贊皇縣西南端與山西省交界處有列巍峨聳立的大山,世稱“嶂石巖”。嶂石南北縱列,東側(cè)丹崖三疊,層林積翠,泉瀑飛下,谷壑幽邃,自然景觀奇、險、雄、幽兼之,有人稱其“太行絕勝”,明正德年間曾先后任兵部、禮部、吏部尚書的名臣喬宇盛贊其景:“巖半花宮千仞余,遙觀疑是掛空虛。丹崖翠壁相輝映,縱有王維畫不如。”
嶂石巖的風景有人概括為:“三棧牽九套,四屏藏八景。”三棧,即自山頂至山腳有三個狹窄的臺階,當?shù)厮追Q棧;九套,即山東側(cè)與三棧直交的九條溝壑,因溝頭呈弧形,當?shù)厮追Q套;四屏,即自南而北的圓通寺、紙糊套、凍凌背及槐河東側(cè)的九女峰四個景區(qū);八景為:九仙聚會、巖半花宮、晴天飛雨、巨崖回音、槐泉涼意、凍凌玉柱、重門鎖翠、疊嶂懸鐘,共八處勝景。
巖半花宮話乳泉
嶂石巖不僅自然風光雄奇幽秀,而且還留存著圓通寺和槐泉寺等名剎。明萬歷年間吏部大臣胡來朝在《嶂石巖封疆記》中說:“蒼松靈乳,遠望梵宇畫橋落在天半,是亦塵世之蓬壺也。”貼切地刻畫了嶂石巖圓通寺的景色與意境。
圓通寺在二棧絕壁間,遠望寺殿紅墻,如在天上,故有“巖半花宮”之稱,它始建于元代,毀于清末一場大火。寺東側(cè)山崖下有一個高20余米、闊8米、深10米左右的巖洞,由于水從洞頂裂隙中滲出,久而久之形成了似人體狀的鐘乳石,上端有兩突起部分酷似婦女乳房,有一線細流從乳頭涓涓下滴,常年不絕,水質(zhì)甘甜,人稱乳泉,故圓通寺俗稱“乳泉寺”。當年喬宇到此,觀其趣景,遂賦詩贊曰:“云竇靈津漱玉真,倒垂蒼蘚疊龍鱗。山中始見石鐘乳,物外況逢花界春。”
傳說乳泉原為一股旺泉,不知哪年,這里來了一個山妖,霸占了泉水,還殘害百姓。嶂石巖村有戶人家,母子兩人相依為命,后來又收養(yǎng)了一位孤女。小伙叫根娃,孤女叫珍妮,二人自幼青梅竹馬,長大后感情愈深,母親便給他倆訂了終身。不料正當成親之夜,山妖進村尋找美女,指名索要珍妮,村民十分氣憤,拒不交出珍妮。山妖便堵塞泉流,以斷絕水源相脅。根娃、珍妮見大家受到連累,便進山掘泉。此時山妖撲來搶人,根娃、珍妮與山妖扭打成一團,滾下山崖,山妖摔死了,他倆也死了。老母哭喊著到山里尋找根娃與珍妮,見到兒子、女兒死在崖下,泉也不流了,便大聲痛哭,同時用手挖泉,因傷心過度,挖著挖著便死在崖下,軀體化為石頭,泉水又從老人乳房中流出,這就是今天乳泉寺旁的石人和乳泉。
層層疊疊紙糊套
紙糊套是嶂石巖九套之一,也是嶂石巖風景區(qū)內(nèi)一個景區(qū)。此處山明水秀,林密壑幽,地形復雜,景觀層次緊湊多變,前人曾用“層層疊疊紙糊套”來形容這里的風景。紙糊套原名“積固套”,明末清初,李自成從北京敗退后,一支義軍據(jù)此抗拒清兵。因這里地處深山,形勢十分險要,義軍堅持數(shù)年,后來終因大勢已去,被清朝招降,遂改為紙糊套。
紙糊套溝頭山崖下有槐泉。槐泉下有始建于唐代的石佛寺,明正德九年(1514)重修后更名槐泉寺。寺內(nèi)現(xiàn)存石殿三間、經(jīng)幢一座、千佛碑二通,皆為元代遺物。明代喬宇游紙糊套,應槐泉寺住持大寶和尚的請求,撰寫了《游淮泉寺之記》(當時用“淮”字,取佳水之義,現(xiàn)在地名標準化,改為“槐”)碑文。此碑字句優(yōu)美,書體行楷結(jié)合,筆力遒勁舒放,給人以險峭爽朗之感。
喬宇是緊臨嶂石巖的山西樂平(今昔陽縣)人,故這里流傳著許多有關(guān)喬宇的傳奇故事。其中“喬宇還珠”就是以“尚書碑”(喬宇曾任明代兵部、禮部和吏部尚書)為背景的傳說。相傳喬宇幼時拙笨,從師讀書學業(yè)不見長進,一夜喬宇正在燈下讀書,忽有一女前來,嘴里吐一紅珠讓他含在口中,天明女子收珠隱去。夜夜如此,喬宇神智聰慧,學業(yè)大進。有一夜,喬宇不慎將珠咽下肚里,女子大急,含淚說:“你我緣份到此已斷,愿你珍重努力,四十年后可到嶂石巖來見我。”后來喬宇做了大官,但一直記著那位女子臨別之言,告老還鄉(xiāng)時他來嶂石巖了卻夙愿。走到紙糊套,見林泉明麗,槐泉寺鐘磬聲聲,心神忽動,急忙向前走去,不料有塊石頭一絆,跌到一個軟綿綿的東西之上,定神一看,原來是一只死狐,一股臭氣直鉆喉嚨,哇的一聲吐出了紅珠。紅珠滾落到狐貍嘴邊,狐貍猛地跳起,將紅珠含在嘴里,隱沒于林中。喬宇頓時醒悟,今日還珠,了卻了心愿。隨即進寺,撰寫了《游槐泉寺之記》。
數(shù)峰青落碧云頭
槐河由南而北穿過嶂石巖風景區(qū),在其右岸有九峰突兀聳立,高低錯落,一字排立,遠望如九位仙女,風韻各異,世稱九女峰。明代文人郭從道游覽九女峰后曾這樣寫道:“麻姑仙子馭云游,夜夜吹簫月滿樓。一曲鳳凰人不見,數(shù)峰青落碧云頭。”
其實九女峰大小共有十一個石柱,那為何稱九女峰呢?相傳天宮九仙女十分厭倦宮廷里的寂寞生活,很想下凡到世間一游。一日,她們背著玉皇大帝到人間游玩。當游到嶂石巖,九仙女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奇麗的風光,她們盡情地游玩,忽聽悅耳的嗩吶聲從山村傳來,原來是一對青年正舉行婚禮,一派喜慶景象。她們越看越入神,誰也不愿離去。天快黑了,玉皇大帝命二值星官前來催召,誰料他們到嶂石巖后也只顧看熱鬧,忘記了傳旨。玉帝大怒,出指點石,懲罰二星官,因動怒過甚,出手太猛,連同九仙女都點成石人。玉帝十分懊悔,又派太白金星到嶂石巖告訴村民,十一位石人,捐棄二星官,取名“九女峰”。
九女峰山脊北端有一仙人峰,峰體造型從不同角度看,形象各異。從圓通寺東望,形似觀音菩薩面北合掌端坐,神態(tài)慈祥,人稱“觀音坐蓮臺”。由槐河谷底南望,其形好像古代一位朝官,抱笏面北而立,其態(tài)畢恭畢敬,人曰:“朝官抱笏”。這位朝官體段雖沒有九仙女那樣苗條。但其來歷卻比較曲折而生動。相傳古代有位國王,下旨選美。有位生于山村的花容月貌女子得選進宮,深受國王寵愛,被封為貴妃。國王信奉佛教,聽說志公禪師精通佛經(jīng),欲到寺內(nèi)聽志公講經(jīng),貴妃勸阻道:“何不將志公請入宮來講經(jīng)說道,奴家也可聽聽。”國王依言,請志公進宮。
志公奉旨入宮,貴妃特意前來相見。志公一見便大吃一驚,當夜不告而辭,直奔嶂石巖而去。原來此間有件還是志公當年拜燃燈大師學經(jīng)時結(jié)下的孽緣:有次學經(jīng)之余,志公在寺旁掘土種藥,無意將一條蚯蚓鏟為兩段,師父見狀,忙用素絹將蚯蚓接在一起,口念咒語,將其救活,放回土中。數(shù)年之后,志公功成,臨別時師父言道:“五百年后,你將有大災大難,如去太行山嶂石巖躲避,方可平安。”五百年后,蚯蚓成精,化作美女選入宮中,但仍不忘報志公一鏟之仇,故將其騙入宮,欲尋機陷害。
志公逃走后,國王大怒,即派宰相領兵緝拿志公,眼看快追到嶂石巖時,燃燈大師派二郎神擔山阻擋。二郎神趕到贊皇,大喝一聲,兩山落地,一座成了縣城東南的窟窿山,另一座成了縣城西北的倒馬宏山,宰相一行皆嚇得變成了石人,那位“朝官抱笏”者便是宰相。志公在嶂石巖九女峰一個山洞里,避過大難方遠出云游,故此峰后又稱“仙人峰”。
太行之母
在嶂石巖凍凌背景區(qū)山溝左側(cè)山腰有兩巖洞,兩洞一大一小,中有石墻相隔,但間有孔洞相連,故稱“子母洞”。大者為母洞,進深約12米,口寬8米,高約7米,洞內(nèi)供奉著一尊兩米高的石雕像,懷抱嬰兒,含情脈脈,神態(tài)慈祥,人們說她就是“太行之母”。
相傳天地之初,人們和睦相處,后有人為爭奪私利,便開始相互殘殺。玉帝為了懲罰人類,派龍王連降八十一天大雨,人們多死于洪水。太行山深處有兄妹二人,勤勞善良,太白金星不愿讓他們遭此劫難,便于大雨前化作白發(fā)老人,來到太行山送給他們一只三寸長的小木船。在這次洪水快漲到太行山頂時,兄妹急忙把小木船放入水中,小船立刻變大,兄妹上船才免遭此難。洪水退后,太行山只剩下兄妹二人,人類快要絕滅了,必須繁衍后代,可兄妹婚配又不合天倫,正在難以定奪之時,忽從河中爬出一只烏龜,對兄妹二人說:“你倆不必犯難,妹妹繞著山包跑,哥在后面追,如追上兄妹就成婚,追不上就作罷。”兄妹只好同意。哥哥用烏龜之計,追了幾圈便回頭向相反方向跑,很快即把妹妹攔住。妹妹無奈,滿臉通紅地與哥哥拜了天地。從此太行山的人又多起來,后代子孫尊那兄妹二人一個是“太行之父”,一個是“太行之母”。以后兄妹婚配嚴格禁止了,太行之父與太行之母也分開供奉。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荊州之旅·楚都遺址·紀南覓勝訪楚都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頤和園·絕世名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