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原始文化與秦文化的早期歷程·舊石器時代
三百萬年前,在非洲東部和亞洲南部的森林草原中,猿為了抵御自然氣候的變化,覓食生存,手中的兩塊石頭撞擊在一起,于是第一件石器誕生了。在兩石相擊火花進發(fā)的一剎那,宣告了人猿揖別的新紀元的到來,漫漫三百萬年以打制石器為主要工具的舊石器時代開始了。
距今約一百萬年前后,古老的三秦大地氣候溫濕,秦嶺山脈還遠無今日之高峻,自然條件優(yōu)越,是古人類活動較集中的地區(qū)。所以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化石與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分布范圍很廣。關中、陜南、陜北均有發(fā)現(xiàn),除著名的藍田縣公王嶺、陳家窩外,還有洛南東河村、陜南的梁山地區(qū)等重要石器地點。而其中化石人類的代表即是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藍田人。
1963年6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一支考查隊來到藍田,進行新生代調查,意外地發(fā)現(xiàn)一直立人的下頜骨化石。1964年,一支綜合考察隊再赴藍田,其中一支小分隊在公王嶺化石地點進行正式發(fā)掘,先后發(fā)現(xiàn)一顆猿人牙齒和一個頭蓋骨。專家研究表明,這些化石屬于一個三十多歲女性個體。古地磁測定其年代距今一百一十五萬年左右。其頭骨前額低平,骨壁甚厚。眉脊粗壯,眉心相聯(lián),鼻梁低塌,牙齒粗碩。其腦量為780毫升,遠小于北京人(距今七十至二十萬年)1059毫升的腦量,為現(xiàn)代人腦量(1400毫升)的一半,顯示出藍田人的古老原始性。
伴隨藍田人頭蓋骨化石出土的動物化石也相當多,計有四十二種。從性質上他們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第三紀(距今七千萬至三百萬年)殘存者,如劍齒虎和爪獸。第二類是華北第四紀中更新世地層中常見種類。它們是動物群主要部分,為決定時代的主要依據(jù),如中國鬣狗、梅氏犀、李氏野豬等。第三類是現(xiàn)生種,如大熊貓、蘇門羚等,它們僅占百分之十三。周口店北京人動物群一向被作為華北中更新世動物群標準,其現(xiàn)生種占三分之一左右,顯然藍田人動物群較之更為古老。另外這些動物中,大熊貓、東方劍齒象、中國獏、中國爪獸、蘇門羚等都是南方及亞洲南部更新世動物群的主要成分。這說明公王嶺動物群具有強烈的中國南方動物群色彩,可見藍田人生活時期北方的氣候要比現(xiàn)代陜西南部和北京猿人時期華北氣候要溫暖。當時雨量充沛。一派亞熱帶風光,而且秦嶺還不甚高峻,南北動物可較容易地遷移。
藍田人的石制品包括砍斫器(又名砍砸器)。刮削器、大尖狀器、手斧和石球,另外還有一些石核和石片。它們多半采用石英巖礫石和脈石英石塊制成。其中大尖狀器是今天以三門峽水庫為中心的黃河中游及其支流渭河、汾河地區(qū)舊石器文化最富特色的工具之一。這些石器都是采用原始的直接打制法制造。藍田人的經(jīng)濟生活以采集為主,有時也進行圍獵。其社會組織形式處在民族學上所說的“血緣家庭”階段。
同在藍田距公王嶺西北約二十公里的陳家窩則發(fā)現(xiàn)了距今六十五萬年的中更新世早期遺址,其時代與山西匼河、周口店第13地點相當。動物化石與人下頜骨層花粉分析表明,當時藍田陳家窩地區(qū)是以森林為主的森林草原環(huán)境。秦嶺山勢高峻,南方的猿人與動物已不易遷徙嶺北。陳家窩人體質已較公王嶺人進步。其文化堆積中肉眼可見的木炭屑,說明陳家窩人在利用自然火方面也較祖先又進了一步。
到了中更新世中期后一階段(舊石器時代中期及晚期前一階段),距今二三十萬年前時,人類由直立人發(fā)展到早期智人階段。這一時期以陜西大荔人為代表。大荔人遺址位于黃土高原的南緣,屬典型的塬邊坡地帶的一個沉積。距今十八至二十三萬年。其頭骨化石1978年在大荔縣段家鄉(xiāng)甜水溝崖壁上發(fā)現(xiàn),是目前我國古人類化石中保存最完整的頭骨化石之一。經(jīng)鑒定系一30歲左右男性頭骨化石。除了其顱穹低矮等原始性外,其頂骨相對較大。枕骨隆凸下移,吻部不那么前傾,腦容量為1120毫升,比北京人平均值大,顯示其在體質上比北京人先進,為早期智人中的古老類型。大荔人頭骨化石上存在明顯的“印加骨”,說明他是正在形成的黃種人。從這個意義上講,大荔人頭骨化石的發(fā)現(xiàn),填補了陜西和我國乃至東亞古人類研究上的空白。大荔人化石點及其附近共發(fā)現(xiàn)舊石器地點十四處。采集石器及石制品一萬多件。其中以小型石片石器為特征,原料以石英巖為主,出現(xiàn)了石器的第二步加工,屬華北舊石器時代小石器文化系統(tǒng)。對伴生的動物化石研究顯示,當時大荔地區(qū)洛河兩岸遠比今日溫濕。有水、有草、有林。在水中生活有豐富的魚類、蚌類及河貍。岸旁水草肥美,為兩棲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遠處森林,草原相間,是以草原為主的草原森林環(huán)境。
舊石器時代晚期(相當于地質時代的晚更新世中晚期)是早期智人向現(xiàn)代人的過渡階段,即晚期智人階段。這一時期的人類化石在陜西分布較多,如長武人、河套人、黃龍人、澇池河人。屬于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址還有韓城禹門口洞穴遺址。但在關中地區(qū),只有藍田澇池河遺址發(fā)現(xiàn)了大量脊椎動物化石。據(jù)孢粉分析,澇池河剖面下部分為森林草原環(huán)境、上部為草原植被類型,氣候由溫暖稍濕潤轉向溫而干燥。哺乳動物群生態(tài)分析大致和孢粉分析相吻合。代表一種以草原為主的草原——森林結合,同時還夾雜著灌木林和叢林及小型河湖的自然景觀。
上一篇:寧夏文化·風華磨洗認前朝·新石器時代的塞上文化
下一篇:甘肅文化·燦爛的甘肅遠古文化·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