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文化·風華磨洗認前朝·新石器時代的塞上文化
隨著歲月的慢慢流逝,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學會了用新的磨制方法制造生產工具和部分生活用具,還發明了燒制陶器的技術。磨制石器和燒制陶器是兩項人類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發明,它們標志著人類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即考古學上所稱為的新石器時代。在我國境內活動的史前人類跨入新石器時代的時間是距今八千到七千年前,延續年代為四千到三千年。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順次經歷了兩個先后發展的社會形態,即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在父系氏族社會的后期,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原始公社生產關系逐漸走向瓦解,人類社會就隨之進入奴隸社會歷史發展階段。
寧夏境內已經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數量很多,它們主要歸類為三大類型:一是南部地區的“馬家窯文化”遺存;二是黃河沿岸地區的“細石器文化”遺存;三是南部地區的“齊家文化”遺存。
“馬家窯文化”。它是一種以原始農業為主要經濟生活來源的母系社會時期文化遺存,因1923年首次發現于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而得名。固原縣和隆德縣等地的“馬家窯文化”存在的年代距今五千年到四千年,歷時達千年之久。其最顯著的特點是,當時的人們能制造外表繪有精致美麗花紋的具有多種用途的不同陶器,如瓶、罐和盆等,這種彩陶是“馬家窯文化”所具有的獨特風格。隆德縣鳳嶺出土的彩陶瓶裝飾紋圖線條流暢,富有節奏感,很有藝術想象力。其制作方法也較新穎,先在陶器表面涂一層橙黃色陶衣,爾后用赤鐵礦或氧化錳做的顏料精心描繪出動植物圖案。再將陶胚裝窯并用攝氏一千度左右的高溫焙燒,其表面涂繪的赤鐵礦或氧化錳顏料就會還原成為黑色或紅色彩圖,使陶器變為歷數千年而不脫落顏色的彩陶。這一成就突出地表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掌握了較高的燒窯與制陶技術。
“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原始居民們還不會鑿井取水。他們在河流兩岸的高地上建造起簡單住房,在陽光充足的原野上翻耕土地,種植糧食。他們用石、石斧等工具勞動,這些工具都通體磨制得十分精巧,刃部銳利,有利于種植谷物。狩獵仍然是當時人們取得生活資料的一個補充手段。鳳嶺出土的石器中就有一件磨制的石矛頭,長十余厘米,形狀如同現在的梭標,頂尖和兩側均十分鋒利,是狩獵的良好工具。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們的生活逐漸豐富多彩。在鳳嶺出土的文物中還有束發用的裝飾品骨簪、玉簪等,其中一件骨簪卡達十厘米,上端略大,器身修長,通體光滑,顯示出較高的制作工藝。
“細石器文化”是在我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存,它廣泛分布于我國東北、內蒙古、寧夏、新疆等地,在亞洲東北部和美洲西北部的一些地區也存在此類文化。產生此類文化的自然地理環境是,這些緯度較高的地區氣候干燥寒冷,多草原和沙漠,自然條件不宜于發展原始農業,因而史前人類主要從事于游獵和畜牧業。
“細石器文化”遺存在寧夏被發現的地點是散布于沿黃河兩岸的地帶內,例如中衛、中寧、青銅峽、賀蘭、陶樂等地。這種文化最富有特色的標志是,各種制作精致、器形不同的細小石器,其制作技術的精巧令今日的考古學家們也瞠目咋舌。陶樂縣高仁鎮出土了兩種箭頭。一種是用燧石做成,凹底三角形,僅高一點五厘米,兩面均用間接壓剝法加工,鋒尖銳利。另一種為長邊三角形,底端兩側各有一個凹槽,可以嵌入箭桿。還有鋒利的石葉,能裝入骨柄或木柄的槽中當作小刀刃使用。這些細小石器顯然是人們從事狩獵活動時所用的好武器。另外也出土了一些石磨盤、磨棒和石斧等工具,它們是用來研磨草籽或谷物的,表明采集活動在當時人們的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這種文化的居民建造的房屋也很有特點,如賀蘭縣暖泉遺址的房屋是個單間,淺地穴式,略成方形,邊長三米左右不等。朝東有一狹長門道。正對門道的房址中心設有一個取暖、照明和燒烤食物用的圓形“火膛”,“火膛”的后壁旁放一個保存火種的紅色夾砂圓底罐,還有一副磨盤和磨棒。從形式看,這個遺址和黃河中游“仰韶文化”的遺址房跡相似,它說明寧夏“細石器文化”時期從事畜牧的居民很早便和中原地區從事農業的居民有著交流往來。在中衛縣發現的十多處細石器文化遺址內均有大量彩陶出現,其制造陶器的方法很接近農業居民的方式,反映出畜牧居民和農業居民之間的技術交流是很廣泛的。
“齊家文化”是我國銅石并用時代的一種人類史前文化,因1924年首次發現于甘肅省和政縣齊家坪而得名。“齊家文化”在寧夏分布的地區較廣,在今固原、隆德、西吉和海原等縣都有發現,是農業居民的一種原始文化,其開始年代為距今四千年前左右,屬原始公社的解體時期。
在“齊家文化”時期,史前居民已經過著比較穩定的農業定居生活,有的地方的居民遺址分布得很密集,幾乎和現在的村落一樣。那時居民的生產工具雖仍以石器為主,但是生活用具中卻已出現了少量的紅銅制品,這正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特征。在農業生產中,居民們經常使用的仍然是石斧,不過它們的磨制比以前更加精致,更加適合于挖掘和砍伐樹木。一些遺址中還出現了一種專門用于收割谷物的磨制石刀,也有的石刀背面有圓穿孔,便于人們攜帶和使用。陶器的制作技術在這一時期也有了明顯的改進,出現了用轉速較慢的陶輪來制造的陶器。陶器的焙燒工藝中還出現了焙燒后期密封窯口的技術,它能通過改變燒窯后期的窯內氣溫達到調節陶器色調的目的,這種技術對中國瓷器獨特風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陶器的種類也更加多種多樣,以罐來說,就以雙大耳罐為“齊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寧夏南部地區出土的雙耳罐、單把鬲等陶器,與陜西省關中地區的一些陶器相當近似,這表明兩地的原始居民有著較為密切的經濟文化交往。西吉縣興隆出土了一件陶鬲,它的上部似罐,下部有三個叉開的袋形空心足,即可以使陶鬲放置穩定牢固,又可以增加容積和增大與火接觸的面積,造型美觀且科學適用,是我國原始社會晚期很有特色的一種陶器。
固原縣河川等地的半地穴式“齊家文化”房屋遺址也表現出來很鮮明的特色。有一種前后兩室,中間用過道相連的套間房子,適于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居住。有的房子地面鋪有一層光滑而堅硬的“白灰”,既光潔又可防潮。在房屋周圍還發現有各種窖穴,一些窖穴的底部和四壁用紅膠泥涂抹打光,以防止儲藏窖內的糧食受潮而霉爛,這表明當時的農業生產水平有了提高。
“齊家文化”居民的社會組織是以父系為血緣紐帶的,同一父系氏族的成員,死后往往埋葬在同一氏族的公共墓地里。固原和西吉縣等地發掘的齊家文化墓葬的隨葬品已經有明顯的數量和質量的懸殊。固原縣店河一地同時發掘了五座墓葬,其中一座出土了隨葬陶器三十六件和數百枚飾珠及嵌綠松石的墜飾,而另一座則只隨葬了石斧、石和粗陶罐各一件,這表明同一氏族成員生前占有的生活用品的多寡已有很大不同,反映出社會財富分配不平等現象已經發生。原始社會就在這種日益擴大的貧富分化中逐漸趨向瓦解,奴隸制也就在此基礎上逐漸確立和發展起來。
上一篇:三秦文化·原始文化與秦文化的早期歷程·新石器時代
下一篇:三秦文化·原始文化與秦文化的早期歷程·舊石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