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南岳之旅·湘西草堂·“天下士非一鄉(xiāng)之士”
王船山(1619—1692),本名夫之,字而農(nóng),號姜齋。與明代顧炎武、黃宗羲并稱“三先生”。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愛國者和思想家。晚年,隱居在衡陽縣金蘭鄉(xiāng)的石船山。
湘西草堂是王船山的故居,坐落在衡陽縣西北21公里的石船山下,曲蘭鄉(xiāng)湘西村竹花園。
草堂院內(nèi),茂林修竹,綠蔭覆蓋;旁有古楓,形若駿馬,昂首躍前,王船山生前稱之為“楓馬”。還有一株古藤,蜿蜒盤旋,俗稱“藤龍”,據(jù)說是王船山親手所栽。草堂正廳門首橫掛趙樸初寫的《湘西草堂》匾額,廳堂內(nèi)正面墻上掛著船山畫像,像下分別掛放“岳衡仰止”等橫幅金匾,廳堂內(nèi)兩側(cè)墻上掛著清代名人題寫的楹聯(lián)。正廳的左邊正房為住室,右邊的正房是書房,陳列著船山的部分著作,還有當(dāng)代著名書畫家撰寫的條幅和楹聯(lián)。
此處是王夫之壯年時期與友人管嗣裘等人,在衡山舉兵抗清失敗后的隱居之所。船山先生最初卜居于金蘭鄉(xiāng)茱萸堂,今名竹花園,船山的后嗣多數(shù)居住在此。當(dāng)初,船山只建造一棟小屋,名“敗葉廬”,茅檐竹牖,植木九柱,編篾為壁。接著在茱萸堂上又筑了一棟房子,名“觀生居”,也很簡陋。十二年后,在康熙十四年(1675)才遷徙于石船山下,筑湘西草堂。石船山,因其山上有一塊長約50余米,高10余米的巨石,像倒扣水中的大船,故名石船。石船山下有一巖洞,王夫之常來此苦讀。他以石寓志,自號“船山老人”。船山先生在此摒跡幽居十八年,潛心著述與講學(xué)。他始終不與清廷合作,“清風(fēng)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有一次,衡州知府?dāng)y禮品登門造訪,意欲請他出山,他拒不接見,還把這副對聯(lián)貼在草堂壁上,以示其志。傳說王船山在故居十多年,總是足登木屐,以示腳不踏清朝之地;出門總撐一把傘,以示頭不頂清朝的天。
王夫之著作頗多。既有哲學(xué)著作,也有對歷代經(jīng)典著作的研究論述,還有不少詩詞歌賦,共八百余萬字。正如譚嗣同所說:“五百年來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清光緒年間,郭嵩燾為宣傳王船山思想,在長沙創(chuàng)“思賢講舍”,設(shè)船山祠。清廷在衡清試館(衡陽、清泉兩縣士子赴省鄉(xiāng)試之地),設(shè)船山祠一座,祠墻上有許多縉紳名流題聯(lián),清人陶澍題有“天下士非一鄉(xiāng)之士;人倫師亦百世之師”的楹聯(lián)。回雁峰下,也設(shè)有船山祠,后改為船山書院,后遷至東洲,易名東洲學(xué)堂。
王船山于1692年夏歷正月初二逝世,享年七十五歲,葬于衡陽曲蘭鄉(xiāng)大羅山高節(jié)里。墓地下方有墓廬,系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衡永郴桂巡道譚啟瑞修建。歷代幾經(jīng)破壞,今已修復(fù)如故。墳?zāi)怪黧w占地100平方米,有三個墓冢,正中為王夫之墓,左為王夫之繼配鄭氏夫人墓,右為王夫之四兒媳劉氏墳。墳圈青石砌就,正中立漢白玉石碑,旁刻有自題墓志銘:“抱劉越石之孤憤而命無從致,希張橫渠之正學(xué)而力不能企。幸全歸于茲邱,故銜恤以永世。”墓地周圍蒼松翠柏,幽靜肅穆。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長江三峽之旅·瞿塘峽·“夔門天下雄”
下一篇:莽莽關(guān)外山·松花江之旅·北山·“天下第一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