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趣談·黃賓虹
黃賓虹(1865~1955 ),初名懋質(zhì),后改名質(zhì),字樸存、樸岑、樸丞、劈琴,號賓虹,別署予向、虹叟、黃山山中人等。祖籍安徽歙縣,出生于浙江金華。現(xiàn)代著名畫家、美術史論家、藝術教育家。幼喜繪畫,課余之暇,兼習篆刻。后居上海30年,前期主要在報社、書局從事新聞和美術編輯工作;后轉(zhuǎn)做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藝術學校的教授,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術學院任教。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華東分會副主席。他的技法得力于李流芳、程邃、殘、弘仁等,也兼法宋、元各家。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tǒng)一; 用筆如作篆籀,洗練凝重,遒勁有力,在行筆嚴謹處有縱橫奇峭之趣。70歲后的作品,興會淋漓,渾厚華滋。喜以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互用,使畫面繁密深厚,山林氣勢磅礴。“黑、密、厚、重”,正是他的畫風的顯著特色。著作有《黃山畫家源流考》《虹廬畫談》《古畫微》《畫學編》《金石書畫編》《畫法要旨》等,與鄧實合輯《美術叢書》,并有輯本《黃賓虹畫語錄》。
黃賓虹像
為張大千作書畫合璧扇
1928年,黃賓虹特為畫友張大千作“書畫合璧扇”,畫面為張大千故鄉(xiāng)四川三峽的瞿塘峽最險處的虎漚灘。
黃賓虹長張大千30余歲,兩人訂交于上海李梅庵書齋。黃賓虹雖長于張,卻小于李,常往請益。一日,黃賓虹見梅庵桌上有石濤畫一幅,詢李花多少錢,李答500元。黃曰: “貴了一點……”接著,他從畫的紙質(zhì)到落款、鈐印細細地鑒賞了一遍,才肯定地說: “確是苦瓜真跡,還是值得的。”翌日,黃游城隍廟古玩鋪,亦購得一幅。同是石濤所作,且勝于梅庵齋中所見。尤使其愜意的是只花了100元。他興沖沖地重至梅齋,告以此行所獲,并將百元的獵物攤開供梅庵鑒別。這時,大千亦在案側。梅庵笑而不語,大千忍俊不禁——實則為其仿作。大千忙掏出百元錢,向賓虹致歉,并收回贗品。賓虹返杭后,錄方地山句,書一聯(lián)相贈。此為二人交往的一段趣聞。
黃賓虹為張大千所作“書畫合璧扇”,后為臺灣收藏家、善哉扇齋主人黃天才所藏。在北京誠軒2005年11月首次舉辦的藝術品秋拍上,“善哉扇齋——黃天才藏扇”專場大獲成功,其中黃賓虹為張大千所作“書畫合璧扇”估價10萬至12萬元,成交價則高達34.1萬元。
《山水》成扇 黃賓虹
與乾坤齊其壽
黃賓虹的繪畫藝術以山水畫最為突出,堪稱一代大師。他的一系列山水扇面畫,真實地記錄了他在山水畫藝術上的探索過程。
黃賓虹認為“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因此他不但認真學習古代山水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更著重于自己對真山真水的實地觀察、寫生,而且在祖國大好河山面前,總是以赤子之心去體驗和感受。舊時交通不便,有“老不入川”之語,他卻在69歲時登峨眉、青城;俗傳“南方多瘴”,他又以72歲高齡,漫游于桂林、陽朔之間,并順道香港,觀海九龍; 他先后九登黃山,四登泰岱,西過荊楚、巫峽,東極天臺、雁蕩。大江上下,黃河南北,無不留下他的足跡。因此他的山水扇面畫,個性鮮明,風格獨具,在繼承前人山水扇面畫藝術的基礎上有重大的發(fā)展。有評論家認為:“他的晚年山水,與乾坤齊其壽,又與日月齊其明。”
黃賓虹從10歲學畫到91歲逝世,80多年如一日,不斷地學習、實踐、求變,不懈地追求藝術真諦,付出了巨大的辛勞。晚年,他敘述了自己從藝的艱苦歷程: “必須如蠶之為蛹,三眠三起,吐絲成繭,束縛其身,最后必須鉆穿脫去,栩栩而飛。”他生命不止,自強不息。在91歲時,還興致勃勃地對上海美協(xié)來訪的客人說: “俗語以六十轉(zhuǎn)甲子,我九十多歲,也可說只有三十多歲,正可努力。我要師今人,師古人,師造化。”甚至在他病危時,在半睡半醒中,還用手指在被子上點點畫畫,有勾有勒,自謂在畫山水、梅花,并在最后的呻吟中,繼續(xù)念出: “呸! 何物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呸! 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人們閱讀他的扇面畫,在欣賞其郁勃澹宕的意境的同時,還會油然產(chǎn)生一種對這位辛勤耕耘一生的藝術家的敬仰之情。
《山水》成扇 黃賓虹
《山水》扇面 黃賓虹
上一篇:信札趣談·黃賓虹
下一篇:收藏趣談·黃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