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化·燦爛的甘肅遠古文化·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
舊石器時代始于人類出現,大約在三百萬年前,而終于新人向現代人過渡的階段,即大約一萬四千多年前。這一時期,人類用來制作工具和武器的原料主要是石頭、木頭、骨頭、獸角等,制作出來的石器以打制為主。舊石器時代一般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甘肅有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1) 涇川縣大嶺上遺址
我國目前通行的劃法是將云南元謀猿人的地質年代,距今一百七十萬年到二三十萬年前定為舊石器時代早期。涇川縣大嶺上遺址是甘肅僅發現的一處基本可確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最初發現于1976年,以后又經過多次調查。遺址上層地點有砍斫器、小尖狀器、刮削器等共五件。加工最好的是小尖狀器,從器形和加工手段看,與華北的北京中國猿人遺址文化相近。下層地點有大尖狀器、砍斫器、刮削器,還有粗制的石片、石核。大尖狀器、砍斫器、刮削器等均可與陜西藍田人遺址發現的文物相比,尤其是大尖狀器是藍田文化的主要特色。然而甘肅的大尖狀器的形式比藍田的要簡單,藍田尖狀器的形式比較復雜特殊,但與丁村和匼河文化中所發現的大三棱尖狀器又不完全相同。盡管三者在器形上相互有別,石制品本身在技術上差別不大,屬同一文化系統,即華北大石片砍斫器——三棱大尖狀器系列。
大嶺上遺址位于甘肅東部隴東地區,是關中通往河套的中間地帶,距陜西藍田、山西丁村、寧夏水洞溝等古文化遺址都不很遠,華北古文化極可能在這一地區內向西、向北交流。有些研究者認為“大嶺上遺址上下地點是一種時代相近的交融型地方文化。”(張行《簡評甘肅史前考古研究新收獲》)涇川大嶺上遺址的發現為我們在甘肅境內尋找更古老的人類遺跡和遺骸提供了重要線索,同時也表明甘肅大地也是早期人類活動的大舞臺。
(2)鎮原縣姜家灣與寺溝口遺址
甘肅境內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存地點目前發現的有兩處:鎮原縣的姜家灣和寺溝口。兩處相距不遠,地層剖面相似,時代相當,兩個地點的含化石層和文化層屬于同一地質層位。這兩處遺址地層與丁村地層也有類似之處,所以它們的時代與丁村遺址時代相當,距今二十多萬年。
兩處遺址所包涵的文化遺物可分為石器和角器兩類。石器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尖狀器、球形石等。角器有人工痕跡的尖狀鹿角器一件,打制石片以錘擊法為主,也采用砸擊法,未見修理臺面,石器以單面打制為主,刮削器多呈石片形。因而在這兩處遺址中石片石器占很大比例,所有石器第一步加工都較粗糙,反映出一定的原始性。近年來,對姜家灣的石器進行了重新觀察研究,將原定為小尖狀刮削器的幾件器物重定為雕刻器(《中國猿人石器研究》),這是在北京中國猿人文化中的雕刻器確定之后提出的,使姜家灣文化有了新的內涵。雕刻器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被考古學家認為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工具,但從本世紀30年代起,雕刻器存在的歷史延長了。在國外,一些莫斯特文化遺址(舊石器時期)發現了這類工具。在國內,也不局限于舊石器時代晚期,在屬于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一些遺址,如中國猿人遺址,屬于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遺址,如山西陽原許家窯等遺址都曾出土過數量不等的雕刻器。但目前,我們對這些雕刻器處于只知其形而不知其能的階段。姜家灣文化與陜西大荔甜水溝二次發掘的石器很近似,可視為舊石器中期西北地區典型的文化(參看《大荔人化石地點第二次發掘簡報》)。
從甘肅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物的研究中,我們可以斷定包括姜家灣在內的我國北方文化是平行發展的,既便有生態、地理環境上的差異,但文化類型是一致的,充分說明甘肅地域文化是全國性文化類型的組成部分,有差異,但又有密切的聯系。
(3) 環縣樓房子等遺址與“平涼人”、“武山人”化石
屬于甘肅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有環縣樓房子、劉家岔、慶陽縣巨家原,鎮原縣黑土梁等地點,其中樓房子和巨家原遺址發現較早,所出土的哺乳類動物化石和石制品有比較典型的代表性。
樓房子、巨家原遺址出土的石制品有石核、石片、石器等,石器多數為小型刮削器,類型有圓頭形、船頭形、多刃形、高背形等。有三件尖狀器都是由石片的劈裂面向背部用石錘直接修琢的,反映了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特征。在這兩個遺址中還發現了“大量類似骨器的骨片,有些似有人工痕跡”(參看郭厚安等《甘肅古代史》)。樓房子遺址下部文化層底部,有燃燒過的木炭屑,一部分化石呈深黑色,松脆,說明當時人們已學會了用火。在甘肅環縣劉家岔遺址還出土了一件原始農具“鹿角鶴咀鋤”。我國是在進入父系社會后廣泛使用這一農具的,劉家岔發現的鹿角鶴咀鋤屬于舊石器晚期,早于河姆渡文化一至二萬年。
在甘肅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還發現了古人類化石。在涇川縣的牛角溝首次發現人類化石材料,標本為一完整的人類頭蓋骨,命名為“平涼人”。據測定,平涼化石人代表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女性青年個體,在人類進化系統中處于晚期智人的地位,其人種方面的特征與蒙古人種相符,體質和形態與現代人十分接近,距今約三至四萬年。
除涇川發現人類化石外,在武山縣鴛鴦鎮西南二公里的大溝骨頭溝中還發現了一具古人類顱蓋骨化石,經鑒定為一男性青年個體,命名為“武山人”。“武山人”經與歐州人種、大洋洲人種、尼格羅人種以及國內柳江人、馬壩人、山頂洞人等對比,更接近我國的智人化石,是舊石器晚期人類代表之一。“武山人”化石是目前甘肅省境內發現的年代較早的古人類遺骸,代表著比山頂洞人原始的早期蒙古人種類型。
甘肅舊石器時代的遺址過去發現的大多在隴東地區,近年在甘肅省內發現了屬于舊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址近十處。它們不再局限于甘肅東部,而是擴展到中部地區,據《蘭州晚報》1987年9月24日載,在榆中塏坪鄉徒安村晚更新世晚期地層中出土了幾件小型打制石器以及灰燼、木炭屑等。可以證明在一至三萬年前,蘭州附近就有人類生息。另外在隴山西側的莊浪縣南湖鎮雙堡子溝和朱店鄉長尾溝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遺址。
這幾個遺址的發現有重要意義,把隴原舊石器時代地點的分布從甘肅東部推進到隴山以西的中部地區,進一步反饋出舊石器時代晚期古先民分布的廣泛,大大豐富了隴原文化的內涵。
上一篇:三秦文化·原始文化與秦文化的早期歷程·舊石器時代
下一篇:嶺南文化·中原移民與嶺南文化的發展·明末第三次移民高潮沖擊下的嶺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