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明代萬里長城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為防御韃靼,瓦剌族的侵擾,自洪武元年(1368年)開始,至萬歷時,在200余年間,前后修筑長城達18次,大規模地修筑了大部分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稱為“邊墻”。宣化大同二鎮之南,直隸山西界上,并筑有內長城,稱為“次邊”。總長約6700公里。大部分至今仍基本完好。明長城途經甘肅、寧夏、陜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遼寧九省、市、自治區,隨著不同的地形、山勢和地貌而筑,大多建在山嶺最高處。有“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之說。居庸關一帶墻高8.5米,厚6.5米,頂部厚5.7米,女墻高1米,氣魄雄偉。為了防御、通訊和保護交通的需要,采用諸如關城、敵臺、烽火臺等多種形式的設施。筑城工程因地制宜,就材筑造。在黃土高原一般用土版筑或土筑。山巖溪谷處,則雜用木石建造。在一些地段用整齊的條石和特制的城磚砌成,特殊地段利用山崖建雉堞或劈崖作墻。有著名的關城如山海關、居庸關、娘子關、雁門關、嘉峪關等,皆十分堅固雄壯。明代長城是世界歷史上偉大工程之一。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無為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明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