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史可法
史可法(公元1601~1645年),字憲之,號道鄰。河南祥符(今河南開封)人,祖籍順天府大興縣 (今北京市)。他的祖父史應元曾任貴州黃平知州。父史從質屢試不第,僅為庠生。史可法小時候,家境清寒,才兼文武,學習非常刻苦。但由于生逢明末暗世,家道中衰,父親早卒,生活頗為困頓。19歲時,在北京一座古廟里讀書,不覺伏案而睡。為順天督學左光斗發現,偷偷地將自己的貂裘脫下蓋在他的身上。次年,史可法補為秀才。左光斗選他為北直隸八府之冠。念其家貧,收為弟子,留他在館內習學。天啟五年 (公元1625年) 左光斗因得罪了魏忠賢而被革職下獄,受盡了折磨。史可法通過賄賂獄卒,得入獄一見。不久,左光斗冤死獄中。左光斗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高尚情操,給他以深刻的影響。
思宗崇禎元年 (公元1628年),史可法考取進士,開始踏上了仕途。歷任西安府推官,三年考滿,遷戶部主事,后歷戶部員外郎、郎中、江西右參議、池州 (治今安徽貴池) 兵備道 (文官協理總兵軍務),在池州積極募兵措餉,受到當地軍民的愛戴。崇禎十年升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安慶 (治今安徽安慶市)、廬州(治今安徽合肥)、池州、太平 (治今安徽當涂),統兵萬人,開府六安 (今屬安徽)。當地人曾為他建造生祠。后以戶部侍郎總督漕運,巡撫淮上、鳳陽、揚州、泗州 (今安徽盱眙)。在揚州開屯田,撫流亡,繕城郭,訪賢能以咨軍政。崇禎十六年,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成為東南地區的重要人物。
崇禎十七年三月,大順軍占領北京,明朝崇禎帝自縊于煤山,宣告了明朝的滅亡。同年四月底,清兵入關,據有北京,旋即舉兵南下。在南京的明皇室及官員,由與大順軍相對抗轉向與清軍相對抗,紛紛擁立明皇室宣布稱帝,史稱南明。
史可法在明朝的官吏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松在南京稱帝后,改元弘光,任命他擔任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他曾建議設立防江水軍,阻擋清兵南下。遭到權奸馬世英的排斥,逼使他離開南京督師揚州。南京的市民聞悉無不感到震驚。數百名太學生一時不知所措,連名上書,伏闕哀吁,請求福王收回成命。但未有效果。五月十九日,他憤然北上,以保家衛國為己任。
史可法來到淮上后,日夜以恢復為念,一面上疏勸福王臥薪嘗膽,和衷共濟;一面整軍備戰,招募鄉勇,分區布防;聯絡北方各地義師,相互策應。他與士兵共甘苦,處處以身作則,每餐只限一菜一湯,在前方供給發生困難時,他主動提出減去葷食。吃飯時,上兵沒有吃,他絕不先吃。
以多爾袞為首的清朝統治集團,為了實現國家的統一,采取軍事進攻與政治誘降相結合的方式想盡快地滅掉南明政權。曾多次寫信勸史可法降清,希望他能夠勸南明皇帝朱由崧向清朝投降稱臣。史可法在大是大非、降與不降的問題上,不妥脅,不后退,旗幟鮮明,立場堅定,義無反顧。他在回信中義正詞嚴地指出: 清兵入關是不義之舉,建國稱帝實為非法,表明了嚴厲拒絕“削號歸藩”的立場和決心。并且號令劉澤清、劉良佐、高杰、黃得功四鎮軍力,加強戰備,迎擊來犯之敵。
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 三月,西路清兵已占領歸德(今河南商丘),繼續南下,進逼長江; 東路清軍已從邳州 (今江蘇邳縣南)、宿遷進逼淮南。形勢十分危急。史可法急調兵進駐泗州,阻止清軍。
就在這關鍵時刻,弘弘光帝居然在城內尋歡作樂,準備大選淑女,朝臣內部斗爭也達到了白熱化程度。左良玉以偽太子案為借口,率兵80萬東下,討伐馬、阮。馬士英也以 “寧死北,毋死在”的決心,在采石聚結兵力,抵抗左師。弘光帝急命史可法回師對付內戰,迫使史可法自動放棄了苦心經營的江北防線。清兵乘機長驅南下。史可法無奈,只好策馬東馳,重返揚州,背城一戰。
揚州保衛戰,開始于弘光元年五月十五日,止于二十五日清兵攻占揚州,前后共11天。清將多鐸率兵10萬,包圍揚州。城內守軍只有1萬多人,還包括何剛部下新招募來的2000人。史可法將守軍分成三部分: 一部分迎敵作戰,一部分守城,一部分巡察。鄭重宣布與城共存亡的決心: “上陣不利,守城; 守城不利,巷戰;巷戰不利,短接; 短接不利,自盡。”命令劉肇基守北門,施風儀守便義門,黃位守鈔關門,自己率兵守西門。在局勢危急時刻,他給母親和妻子寫了絕命書,表達了 “一死報國”的決心。他還囑咐部將史德威說: “我沒有兒子,你就做我的義子吧。我死后,你要好好照顧我的老母。”經過10晝夜的相持,盡管兵力懸殊很大,但史可法無所畏懼,給予了清兵沉重的打擊。
在此期間,清方多鐸極力進行誘降,史可法面對勸降書,不啟封,并將降書投入火中、拋進水里。
二十五日,清兵攻入揚州,史可法自殺未死,部屬數十人擁之下城走小東門往南,清兵趕到,被俘。械至南城樓多鐸駐地,多鐸親自勸降,史可法嚴詞拒絕: “我為天朝重臣,豈肯茍且偷生,作萬世罪人哉!”又說: “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劈尸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州百萬生靈,既屬于爾,當示以寬大,萬不可殺。” 史可法大義凜然,視死如歸,被害于揚州南城樓上。時年42歲。
史可法在揚州抗清的事跡,大大激發了當時人民的抗清斗志,全城人民寧死不屈,一直戰斗到最后,人盡矢絕,沒有一人投降。在他死后4年,“廬州人馮弘圖起兵,假史可法為名”。又“有浙人厲韶伯者,嘗入史可法幕,軀貌相類,復胃可法名,集散兵數百人,破巢縣、無為州”。揚州人民為了紀念這位英烈,在城外梅花嶺建造了他的衣冠冢。乾隆還親自為史可法像題詩一首:
紀文已識一篇篤,予謚仍留兩字芳。凡此無非勵臣節,監茲可不慎君綱。像斯睹矣牘斯撫,月與霽而風與光。并命復書書卷內,千秋忠績表維揚。
上一篇:楷書之祖鐘繇
下一篇:水力鼓風機的發明者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