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哀帝罷樂府
兩漢樂府民歌是兩漢詩歌中的精華。從西漢武帝時,便設立樂府官署,到民間采集歌謠配樂演唱。當時這項工作的規模很大,并在武帝之后繼續進行了一百年,收集了大量民間歌謠。但從目前保存的漢代樂府民歌看,大部分是東漢時期的作品,西漢時的很少。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樂府工作在西漢末年哀帝時受到了一次打擊。
由于漢武帝的倡導,俗樂——以民歌為基礎創作的音樂——廣泛流行,上層統治者以此為娛,甚至發生爭奪女樂的事情。漢哀帝作定陶王時就對這種現象極為不滿,加上自身不喜音樂,即位兩個月,便發布詔書,說世俗崇尚浮華工巧,鄭衛之聲才會流行,這樣的音樂反過來會進一步助長浮靡風氣的漫延。它腐蝕民性,使人舍棄質樸而追求表面華美,對國計民生都沒有好處。下令“鄭聲淫而亂樂,圣王所放,其罷樂府”。(《漢書·哀帝紀》)。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迎合皇帝旨意,上疏要求裁減樂府工作人員,將原有的八百四十一人削減到三百八十八人。被免去的四百多人幾乎都是演奏地方音樂的。漢哀帝的詔書中曾說:“郊祭樂及古兵法武樂,在經非鄭衛之樂者,條奏,別屬他官。”由此可見,這次罷樂府,主要是針對俗樂而來的。
漢初的郊廟音樂及歌辭是秉承秦代而來,屬于古樂古辭,幾乎沒有人聽得懂,設樂府采民歌入樂是漢武帝改革禮樂的措施之一,實行中,一直受到保守勢力的反對,哀帝罷樂府實際是保守派維護舊樂,反對新聲的具體行動。雖然樂府被罷并沒有能夠阻止新聲繼續流行,但樂府中已經搜集起來的大量民歌,由于失去了演奏者,更主要的是由于失去了最高統治者的重視,在文字上的保存工作便隨之而受到疏忽輕慢,加之年代更迭,以至流傳到今天十不存一,實在令人惋惜。
上一篇:殘存的江南名園——環秀山莊
下一篇:江西蘇區的反“鄧、毛、謝、古”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