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山河堰》陜西名勝簡介
在漢中市北褒河上山河堰原名蕭何堰,后訛轉而為山河堰。
山河堰筑于西漢,為相國蕭何始筑,相國曹參繼續筑竣,是為供給軍食和灌溉農田而建。據《一統志》記載:“蕭何始立為二堰,曹參落成之。諸葛亮軍駐漢中,踵跡增筑。至宋復壞。吳玠、吳璘相繼修治,廣溉民田。”據《漢中府志》及《南鄭縣志》記載,也說山河堰為漢相國蕭何所筑,曹參落成之。
據《通志》記載:“褒水入縣(指原褒縣城)南流至雞頭關下,筑堰截水,第一堰名鐵椿堰,在縣北3里,今廢。褒水南流3里許,至縣東門外為第二堰,乃山河堰之正身也,堤長260步,其下植柳筑坎,名曰柳邊堰,第三堰在城南5里。”
南宋之時,抗金民族英雄吳玠、吳璘兩兄弟,一面抗金入侵,一面修筑此堰,特別是四川宣撫使判判興州(今陜西略陽等地)吳璘修山河堰后,曾有楊絳專門寫了《重修河堰記》曰:“南宋孝宗趙眘乾道元年(1165年)四川宣撫使判判興州吳公,朝行在所,上寵嘉之,拜上公進爵真王,仍以奉國節髦移鎮漢中。粵自用武以來,戎馬充斥,民得浸緩,公至則曰,國甚于民,而民以食為天,凡所飽我師,強吾國者,民也。民得固緩,而恬不加恤,是不知本之甚也,其可乎哉!”此事在《宋史·吳璘傳》中得到證實,該傳記載云:“璘至漢中,修復褒城古堰,溉田數千畝,民甚便之。”
據《宋史·河渠志》記載:“乾道七年(1171年)吳拱(吳璘之孫)修六堰,營大小渠六十五,宣力最多。”南宋光宗趙惇紹熙四年(1193年)“夏大水,六堰盡決,田疇幾荒,民用戰粟”。由于大水沖垮堤堰,在章森和范中藝等人主持下,進行修復工程,翌年竣工,由參與這項修復工程的南鄭縣令晏袤作《修堰碑》,碑刻于石門洞南靠東側的石崖上,刻文分16行,每行9字,隸書,字徑6寸,是山河堰又一落成記事文。在1971年修水庫時,此碑刻移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
山河堰是漢中地區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水利工程,歷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國,歷代曾多次修葺,時至今日仍在農業生產中繼續發揮它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銅川·孟姜女墓》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商洛·州城隍廟》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