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長沙之旅·長沙·此地有奇葩請君多采擷
豐富的考古文物資料表明,長沙和古潭州地區的工藝很早就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例如,寧鄉出土的商代四羊方尊、人面方鼎、商代銅鐃,醴陵出土的商代象尊,湘潭出土的商代青銅豕尊等都是青銅文化精品;長沙楊家山65號楚墓出土的鋼劍,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中最古老的一件,比河北燕下都所發現的鋼兵器還早二百多年;長沙陳家大山和彈子庫楚墓先后發現的《人物龍鳳帛畫》、《人物御龍帛畫》,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絹畫作品;長沙左家公山15號楚墓出土的毛筆,否定了蒙恬造筆、秦以前沒有毛筆的舊說;古湘陰窯和長沙窯的產品,在我國瓷器燒造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眾多文物更是舉世矚目……
正是在此悠久文明的基礎上,古潭州有多種工藝奇葩盛開至今。
“魔術般的”湘繡
湘繡為我國四大名繡之一。它起源于民間,傳統產區在長沙一帶。其歷史至少在兩千年以上。1972年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絲織品中,就有“縑地長壽繡”、“絹地乘云繡”、“綾羅紋地信期繡”等珍品。經行家鑒定,當時所用針法與現湘繡游針、珠子針、串針針法基本一致。至近代,不少畫師參與設計,從而使湘繡技藝大為提高,逐漸形成獨特藝術風格。1910年在南京南洋勸業會上展覽的湘繡作品,獲得“渾筆墨于無痕”的贊譽。辛亥革命后,湘繡曾多次在日本、法國、美國、意大利等國舉辦的博覽會和賽會獲得好評和獎勵。以湘繡特有的鬅毛針繡的虎、獅,體毛宛然有根有箭,質感極強,成為享譽世界的名牌產品。
湘繡的顯著特點是,以中國畫為稿本,強調用概括,寫實的手法,運用幾十種針法和數百種不同色階的彩色絲、絨線,突出繡線的光學特性,造成遠觀氣氛濃厚,近看惟妙惟肖的藝術效果。近數十年來,西洋油畫和水彩被引進湘繡創作,刺繡針法亦不斷創新。雙面繡、雙面異色繡、雙面全異繡的產生,一新世人耳目。湖南省湘繡研究所繡制的以楊貴妃為題材的全異繡《養在深閨人未識》,一面是入宮前側身撫琴排遣愁腸的少女背影,另一面是“一朝選在君王側”,撫彈箜篌,“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絕代佳人。1982年在加拿大展出時被稱為“魔術般的”藝術品。
醴陵釉下彩瓷器
釉下彩繪是我國一種有特色的傳統陶瓷裝飾藝術。所謂釉下彩即彩花不是開于白瓷釉面,而是開于瓷釉之下,故如鏡花水月,格外晶瑩璀璨,且耐酸堿耐磨損,沒有鉛毒危害。從近年發掘長沙瓦渣坪長沙窯所得文物可知,這種工藝首創于中唐時期的長沙窯。它用這種工藝生產的壺類產品的嘴下,常運用釉下褐彩寫有“天下有名”、“天下第一”款識,至今仍陳列于許多國家的博物館。
醴陵瓷業創始于清雍正七年(1729),至光緒年間,湘人熊希齡于1906年在醴陵創辦湖南瓷業學堂和湖南瓷業公司而開新局面:在長沙窯傳統釉下褐、綠彩和用土墨繪畫單色釉下的基礎上,運用金屬氧化物和自然礦物制成釉下黑色;隨后又用黃金等貴重金屬制成瑪瑙紅色,從而發展而為釉下五彩。1907至1915年間,其作品赴賽南洋勸業會及意大利、巴拿馬世界博覽會,均獲一等金牌獎章。慈禧太后亦曾以金牌頒賞。于是醴陵釉下彩瓷蜚聲于海內外,“風潮所布,舉國若狂,各埠商販之來此販運者絡繹不絕。”五十年代初,醴陵陶瓷研究所成立后,釉下彩瓷又獲長足發展:創造了釉下印花、刷花、噴花、絲網印貼花等新工藝;突破了雙勾填色的局限,采用了工筆、寫意等多種新技法;擴展了傳統雙勾花卉、山水禽獸的范圍,增添了山川人物、花鳥蟲魚、名勝古跡等題材;釉下顏料由深綠、海碧、茶色、瑪瑙、艷黑等五彩一變而為二十多種新顏料,并能配制成上百種復色。1977年首次試制成功一次成型的大件——一對高2.23米,直徑0.58米,重90公斤的大花瓶,開創我國瓷業史的新紀錄,并在春季廣交會上引起轟動。數十年來,他們還生產了大量國家用瓷、國家禮品和出國展覽瓷,人民大會堂國宴所用184頭釉下彩餐具,即是醴陵的作品。
銅官陶器
十里陶城——望城縣銅官鎮的陶器創始于唐代。一千多年來,這里生產的黑釉、綠釉、黃釉、彩釉日用陶、建筑陶、美術陶,為華夏文化增添了無限的光彩。元詩人吳榮有《大食瓶》詩:“金碧燦相輝,晶瑩龍宮獻,錯落鬼爺鐫,粟紋起點綴。……”可見,它很早就為人們所珍愛。
近數十年來,先進的隧道窯和圓、方窯代替了傳統的龍窯,陶器產量、質量、品種皆非昔日可比。尤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日用陶器的藝術化:食品缸花枝俏麗,裝點案頭,別有情趣;旅行壇小巧精致,壇口有卷邊,可保水汁不溢,內裝小菜,旅途可隨時品嘗家鄉風味;三用缽,可蒸飯、炒菜,缽蓋翻轉又是菜碟;廣用缸,置于桌上可裝食品,野餐時可作炊具;繡墩,色如翡翠,款式秀雅,置亭園可作擺設,納涼可作“涼凳”——灌入冷水后,人坐其上即頓覺神清氣爽,暑熱全消。
1977年,銅官陶瓷公司在國內首次成功試制石瓷。其作品雖屬陶器,卻細膩如瓷,澤潤如玉,堅固如石。碗盤杯碟,雖落地而無損。現石瓷餐具、茶具及工藝美術品等已多達近百個品種,暢銷北美、西歐、澳洲和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
瀏陽三寶
菊花石雕、花炮、大圍山相思鳥,人謂“瀏陽三寶”。
菊花石是菊花石雕藝術產生的基礎。舊志載:菊花石俗名石菊花,色蒼然可愛,有紋而晶瑩作菊花狀,跗萼宛然。其中或含苞半吐,殊極天趣。主要產于縣東永和鎮旁河心中。昔日“中流石亙如洲,無甚草卉,一望如漩窩堆積,凸凹萬狀,如鏤如封。……每秋高水落,益玲瓏可喜”。
瀏陽菊花石雕創始于1740年前后。據說那時永和鎮附近一個叫歐錫藩的秀才,偶爾發現菊花石奇美,便試著用它雕成硯臺,果然十分雅致。消息傳開,求刻者應接不暇。他便同木雕藝人程維達合作成批生產,從而開創了瀏陽菊花石雕的歷史。
所謂菊花石雕即是利用菊花石的天然花紋,經藝術造型,賦予盎然生機,而成為殊極天趣而又巧奪天工之藝術品。瀏陽菊花石雕以其獨有的姿色見稱于世。早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戴清升的菊花石雕花瓶和梅、蘭、竹、菊四君子橫屏就獲金質獎。
瀏陽又是花炮之鄉。花炮之產生大概源于當地“爆竹”驅鬼的習俗。梁《荊楚歲時記》云:“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駭聞錄》亦載:“李畂居山中,鄰人仲叟家為山魈所祟,畂令且夕于庭中用竹子著火中,鬼乃驚避,至曉寂然安貼。”千余年來,瀏陽花炮產地皆立有李畂老師廟。瀏陽爆竹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1680年的《瀏陽縣志》:“卷紙作筒,實以硝磺,名為爆竹,饋遺者,號曰春雷。往歲小除后,聲響不絕,縣有彼此競爆,以鳴豪舉者。”至清同治年間,瀏陽鞭炮制造已蔚為大觀,因有“十家九爆”之稱。光緒初年,即開始向東南亞等地出口。當時廣州設有陪德源鞭炮莊,漢口亦設有漢莊。
近數十年來,瀏陽除繼續發展傳統的爆竹外,更著力發展五彩煙花。由于化學藥品火焰著色劑和安全氧化劑的廣泛采用,花炮品種已由原先十多種發展到三百多種,銷售地亦多達四大洲五十多個國家。“瀏陽花炮響天下”,當不再是夸張之辭了。
瀏陽三寶中的另一寶是大圍山相思鳥,雖不是人工造物,卻也彌足珍貴。相思鳥,又名五彩麟、紅嘴鳥,它體態輕盈,羽毛斑斕,性情溫和,叫聲宛轉。更讓人愛憐的是,它們白天常比翼而飛,夜間則雙雙對對依偎而宿,若被捕捉,非得雌雄同籠方肯進食,故謂之“相思鳥”。在民間,人們相傳相思鳥是由大圍山上伍林和相思這對夫妻變成的。他們原先男耕女織,恩愛甜美。后相思被寨主搶走,欲霸為“壓寨夫人”,相思不從。伍林被打入囚牢,亦誓不屈服。山上百鳥聞之,鋪天蓋地飛向山寨,怒啄寨主。寨主惱羞成怒,殺了相思。伍林聞訊,碰死于牢房。伍林、相思被拋尸荒野后,百鳥皆用自己最漂亮的羽毛將其掩埋。不久,這對夫妻就化了美麗的相思鳥,并成為人們心目中堅貞、吉祥、自由、幸福的象征。國內外許多人都把它們視為婚壽大慶的饋贈珍品。尤其是南洋群島華僑聚居地區,男婚女嫁時,送對相思鳥將是最珍貴的禮品。
上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雍和宮·梵音裊裊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川西之旅·九寨溝·此景只應天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