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織信息網的人
山東省牟平縣青年農民姜元陳于1985年承包了一家村辦小服裝廠,不僅使這個廠轉虧為盈,而且將產品打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聲名顯赫,引人注目。
姜元陳在接手這家村辦廠時,業務員和熟練工因本廠處境不妙,已紛紛另攀高枝,遠走高飛,只剩下6個學徒工和幾十臺舊機器。怎么辦?搞時裝競爭不過廣州、上海等大城市;搞加工因村辦廠地處偏僻攬不到活;生產大路貨,更要擔賣不出去的風險!
但是姜元陳精通服裝裁剪業務,完全可以將學徒工培養成為熟練工,設備不足可以添置,關鍵是業務。他相信服裝是關系到人們衣食住行的頭項大事,盡管市場上服裝很多,但總有自己圖生存謀發展的機會的。
于是,他就到市場上去探聽服裝行情。他在北京王府井大街聽到一個青年婦女抱怨道:“買件小孩衣服這么難,各個商店都沒合適的!”他就把這個信息輸進腦子里。
接著他又跑了不少地方,獲得了不少信息。終于摸到了服裝市場四多四少的現象:成人服裝多,童裝少;女裝多,男裝少;上衣多,褲子少;傳統服裝多,新穎服裝少。他回到了廠里,根據這“四多四少”的現象,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并迅速安排生產,很快就打開了局面。
他們的廠雖處偏僻地區,但現代化的通信使他隨時能感到服裝市場脈搏的跳動。他不僅廣泛使用電話、電報,經常乘車外出,東奔西跑,捕捉新的信息,還在各地建立信息網絡,使他能了解越來越多的行情。
有一次,上海的信息點給他寄來了一份即將推出的一種“將軍服”的樣品和設計圖紙,他看了覺得式樣果然不錯,上市后定能暢銷,但他又想到上海的生產廠家規模很大,他們批量生產投入市場,農村小廠是無法望其項背的。小廠跟大廠,亦步亦趨,總要吃苦頭的,只有超越大廠,超在前頭,才能領先一步,爭取主動。他經過反復思索和設計,搞出了一種比“將軍服”更新穎的“元帥服”。當他們的“元帥服”進入上海市場后,“將軍服”的暢銷勢頭已過,“元帥服”便取而代之,一下子成了熱門貨。
上一篇:為明星免費服務
下一篇:衛士巧言諫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