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加綿羊”論
作為“文革”中一個特定的政治概念,“五分加綿羊”提出了兩個根本性的問題:學生究竟要不要認真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究竟要不要接受老師的指導?這在教育理論和教育歷史中本來是一清二楚的問題,而“五分加綿羊”論卻混淆了是非,以極“左”的姿態(tài),荒唐地鼓吹凡勤奮鉆研功課、學習成績優(yōu)秀、又聽老師的話、遵守紀律的學生就是“分數(shù)掛帥”的“小綿羊”。這一論調(diào)的錯誤主要有兩點:
一是學習成績好就是“分數(shù)掛帥”。分數(shù)作評定學生成績差異的標志之一,是有其積極作用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各人的主客觀條件不同,總有成績上的差異,有優(yōu)劣之別。給學得好,掌握得完整的打五分,正如給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的工人以獎勵一樣,是公平的。正因為如此,一個具有高度責任感的教師,在教學中總是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希望自己的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能得“五分”。客觀地說片面追求分數(shù),死記硬背,脫離實際的“五分”是有的,但對那些既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又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生打“五分”與“分數(shù)掛帥”是根本不同的,是合符教學規(guī)律要求的。是又紅又專的表現(xiàn),它的根本指向是“以愛學習為光榮,以不學習為可恥。”
二是“聽話”就是“小綿羊。”其意思并不在于要區(qū)別是否定聽正確的話,而是籠統(tǒng)地把聽話、守紀律的學生一概加以誣蔑和否定,是蓄意制造混亂。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反對不分是非、不講原則、唯唯諾諾、盲目服從,但這與學生聽教師的話有原則的區(qū)別。青少年思想活躍,敢想敢說敢做,這是其長處,但這不是說對他們不要需加以正確的引導,可以放任不管。恰恰相反,正因為青少年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世界觀正在形成之中,才更需要在教師和成年人的幫助下,把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逐漸引導到合符社會要求的軌道上。如果教師的話不管正確與否都不用聽,那學校還有什么秩序?教師還有什么必要?其實,鼓吹“五分加綿羊”者并不是不要學生“聽話”,只是要絕對地聽從他們的話,“文革”中的那些“頭上長角,身上長刺”的“小老虎”,“小野牛”,對教師無理取鬧,而對“四人幫”一伙卻正是言聽計從。這正好說明“五分加綿羊”論者反對“聽話”是假,在蠱惑人心的言詞下面,扇動學生亂頂亂闖、破壞學校紀律和秩序,大搞無政府主義,充當他們篡黨奪權(quán)的工具才是其險惡的用心之所在。
得“五分”有罪,“開紅燈”光榮;“聽話”是“綿羊”,“搗蛋”稱“英雄”,“五分加綿羊”論的胡說八道,坑害了整整一代青少年。
上一篇:“五·二○”運動
下一篇:“五四”女性文學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