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賦學·什么叫辭賦·辭與賦的關系
辭與賦的關系歷來有兩種對立的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此說始于南北朝。《文心雕龍》于《辨騷》外另立《詮賦》,《文選》將賦、騷、辭分為三類,后世選本多于賦外另立騷一類。清程廷祚專著《騷賦論》以辨詩、騷、賦之不同。文體專家亦多主分兩類。如徐師曾《文體明辨》、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均將賦與楚辭分列。
有的學者辭賦連稱,視為一類。此說始于漢人。司馬遷就稱屈宋之作為辭或楚辭,有時又稱之為賦,有時又辭賦連稱。班固亦稱屈原作品為賦,有時又稱為辭或楚辭,有時亦辭賦連稱。后世辭賦連稱者亦大有人在。李白即說 “屈平詞賦懸日月”,宋祁說“《離騷》為辭賦祖”,姚鼐《古文辭類纂》有“辭賦類”,曾國藩《經史百家雜抄》有“詞賦之屬”。今人有稱屈原作品為屈賦者,辭賦連稱者亦大有人在。
探究其分歧之根源乃是對于辭與賦的界限劃分得不甚分明,含義闡述得不夠明確所致。強調不同者,將賦僅僅理解為散體賦。散體賦與辭當然有不同。就風格而言,辭主抒情,散體賦主體物;就形式而言,辭為騷體,散體賦為散體;就表現手法而言,辭乃依詩取興,引類譬喻,多幽怨哀傷,以“發憤以抒情”為其特點;散體賦則直陳其事,浮言夸飾,多侈麗宏衍,以鋪張揚厲為其指歸;辭婉轉曲折,兼長風雅,多具抒情詩特色;散體賦則雕飾浮詞,堆砌名物,整篇有似類書。正因辭與散體賦有如此巨大的差別,自然就成了兩種不同的文體了。強調一致者亦未辨清辭與賦的關系,將辭籠統地稱為賦,當然亦難以被人接受。其實,賦是一個文體的大類別,至少包括了三種基本形式,即詩體賦,騷體賦與散體賦。辭屬于騷體賦。故稱賦可以包括辭,而辭則只是賦之一體。只有騷體賦可以歸入辭一類,故朱熹《楚辭后語》、姜亮夫《紹騷隅錄》將許多以賦名篇的騷體賦視之為辭或騷,作為屈宋嫡傳而收入書中。僅就騷體賦而言,辭與賦是一體而二名,可以連稱。辭與賦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分概念與類概念的關系,如詩與律詩一樣,律詩為詩之一體,詩可以包括律詩,而律詩不可以概括詩。前人對辭與賦總是絞繞不清,就是未搞清它們之間的這種關系。
上一篇:天文學·史略·起源:從史前至西周
下一篇:辭賦學·辭賦研究概述·辭賦研究在港臺及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