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中南海·“畫”中詩書“筆”里乾坤
中南海經(jīng)過歷朝統(tǒng)治者的精心營造,一方面作為政治中心而號令全國,另一方面,它那如畫的風光也使它與詩文書畫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這里,除了屬于“燕京八景”的“太液秋風”以外,還有曲水流觴等人文景觀。
曲水流觴
中南海瀛臺東側(cè),韻古堂垣門東,有一小亭,傍依山石,碧瓦朱欄,稱“流水音”,明時叫流杯亭。
流杯亭地勢很低,只略高于水面,用漢白玉石雕成彎彎曲曲、深15厘米、寬10厘米的水槽,引泉水入槽中徐徐流動,稱流杯渠。當年乾隆常同大臣們一起在此飲酒賦詩。吟詩時,先把斟滿美酒的酒杯放入流杯渠泉水的起點,酒杯隨泉水飄浮流動,待酒杯流至渠的末端,詩成為快,流杯亭因此而得名。乾隆對流杯亭十分喜愛,不僅親題“流水音”匾額,還曾賦詩一首:“憑欄俯碧流,佳景喜相酬。素色因心靜,清音與耳謀。仙人捧醇酎,春鳥弄箜篌。惡旨思前戒,盈科悟進修。”實際上,乾隆此舉乃步武晉王羲之的蘭亭會,最早的流杯亭也見于王羲之故居——蘭亭。王羲之《蘭亭詩序》說:“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記敘了蘭亭集會時的情景,后人多效此群賢雅會,以示儒雅風流。
除中南海外,潭柘寺、故宮乾隆花園、恭王府花園等處,亦建有流杯亭。
柏梁詩石刻·古镈鐘·《五牛圖》
詩、音、畫雖是文化的不同分支,但抒發(fā)心曲、表達性情的功用卻是相同的。
南海香扆殿南,臨池迎薰亭內(nèi),有柏梁體詩石刻十方。柏梁體是七言古詩的一體,相傳漢武帝于元封二年春,在長安造柏梁臺,“以香柏為梁也。帝嘗置酒其上,詔群臣和詩,能七言詩者乃得上”。漢武帝與群臣唱和的這種七言詩,人各一句,每句用韻。后人模仿這種體式的詩,稱柏梁體詩。迎薰亭下磚地均用子母石排列,正面還用子母石壘成一個御座,供皇帝與群臣在此吟詩時使用。
南海東北角的韻古堂原來叫作“瀛洲在望”。乾隆三十年,江右大吏進獻周代古鐘十一座,經(jīng)乾隆考定,是鐘為古镈鐘。镈鐘是古代的一種樂器,青銅制,外形似鐘但口緣是平的,有紐可以懸掛,以槌叩之而鳴。乾隆十分歡喜,又補鑄一座镈鐘,新鑄十二座特磬,一并藏于“瀛洲在望”,并改名為“韻古堂”,乾隆作《韻古堂記》記載此事。
中南海的書畫收藏歷來為人稱賞。中海頤年堂西春藕齋內(nèi)相傳藏有唐代畫家韓滉的代表作《五牛圖》的原稿。韓滉是被趙孟頫贊為“神氣磊落,希世名筆”的畫家。《五牛圖》上畫的五頭牛各具姿態(tài),形神畢肖;畫的線條粗壯有力,表現(xiàn)出牛的強健體魄和堅韌皮質(zhì),世所罕見。齋內(nèi)除原稿外,還藏有明代項圣謨、清代蔣廷錫的臨摹稿,共十五圖。乾隆御制《春藕齋詩》說“春耦臨豐澤,無非穡事從;五牛貯圖寓,三白幸畦封;綈幾憩言便,蜃窗倚望重;爾雖踈奉趾,意實不忘農(nóng)。”把《五牛圖》與豐澤園演耕聯(lián)系起來,稱自己“意實不忘農(nóng)”,未免做作,然卻可以證明春藕齋內(nèi)確曾藏有《五牛圖》畫稿。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韶關(guān)之旅·潮州·“海濱鄒魯”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長江三峽之旅·白帝城·“白帝高為三峽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