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女性文學的局限
提倡科學和民主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爆發之后,中華民族開始從混沌和愚味中震醒過來,伴隨著個性解放而來的婦女解放問題變得尤為突出。于是各種報刊雜志紛紛發表有關婦女問題的文章,一大批朝氣蓬勃的女性作家活躍在文壇上,象冰心、廬隱、淦女士、凌叔華、石評梅等等。女性文學蔚為大觀。
這些女作家受時代思潮的激蕩,用她們犀利的筆,真實反映了婦女的悲慘命運,矛頭直指封建舊禮教舊制度,表現了知識女性平等觀念的覺醒。但是,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反觀這一時期女性主義文學,則又有其時代的局限。
首先,五四時期女性作家的視野往往囿于自我經驗感受,所反映的題材大多是知識女性的婚戀問題。象冰心的《莊鴻的妹妹》、《秋風秋雨愁煞人》,廬隱的《或人的悲哀》等。這些作品反映了女性對自由平等婚姻的向往,但由于封建勢力的強大,女性們的反抗往往是悲劇性的,象《秋風秋雨愁煞人》中的英云,渴求知識,卻被父母逼著嫁給司令的兒子,從而斷送了全部的希望。這類作品寫得比較真實。相對的說,寫非知識女性的悲慘境遇的作品,則比較少,由于生活體驗不深而使形象顯得蒼白無力。象廬隱的《一封信》、《靈魂可以賣么》就是如此。
其次,女性作家在揮動反叛的利器向封建舊營壘沖擊時,寫出了女性對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家庭平等的向往;但她們沒有站在社會歷史的高度透視深層的本質,很少有對女性自身的弊端和弱點進行嚴肅內省和深刻剖析。淦女士的《貞婦》雖觸及到了女性自身的麻木與混沌,但直到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才真正對女性心理進行了嚴肅深刻的剖析。
再次,女性文學把自身的獨立解放寄托在愛情婚姻上,沒有意識到社會的解放才是女性解放的前提。也就是說,她們并沒有獲得精神上的獨立。從作品的表現形式上看,女性文學作品中新女性走向反抗之路,大都有志同道合的男子作后盾,象《隔絕》、《隔絕之后》就是如此。否則,則雖意識到反叛,卻無法真正逃避封建家庭的壓力,最后的結局不過屈從或走向絕路。在廬隱的《海濱故人》這部小說中,露沙建造的“海濱精廬”,無疑是由于看不到現代家庭的曙光而保持獨立自由的象征。同時透露出了五四女性思想中的傳統意識,把愛情婚姻當作一生的重心,走不出自我。更不能走向社會,在社會解放的大潮中解放自己,不能獲得女性真正的獨立平等。這是“五四”女性的共同的思想局限。
上一篇:“五分加綿羊”論
下一篇:“伊甸園”為何變成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