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無形政府”的劫掠
1916年,英國成立了工業聯合會,它把資本總額達50億英鎊的18.000家公司聯合起來,成了英國壟斷組織的中心和工業界的司令部。它通過自己的活動左右英國政府的政策,被稱為“無形政府”。“無形政府”是靠劫掠起家的,是英國壟斷資產階級籍第一次世界大戰發了財,并以犧牲廣大工人的利益和侵吞國家財產來養肥自己。
1914年夏,帝國主義國家借口巴爾干問題挑起了世界大戰。英國雖然對戰爭進行了長期準備,但英國經濟的對外依賴性、陳舊的工業設備和薄弱的重工業,不足以與新興的德國對抗。戰爭開始后不久,德國加緊破壞英國的海上運輸,造成英國國內原料缺乏,糧食不足。
為了應付戰爭并保證壟斷資本的利潤,戰爭一開始,英國政府就加強了對國民經濟的管制,實行一系列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措施。如鐵路暫時收歸國營,成立對各部門的管制機構,對工業原料的生產價格、分配和進出口進行全面統制,宣布凍結工資,禁止工人罷工,限制工人離業和轉業,強制婦女、兒童按規定的低額工資參加勞動等。
國家對經濟管制的一切措施,都是從壟斷資本的利益出發的。如戰時被收歸國營和由政府直接管制的企業,由法律保證它們的利潤高于戰前平均利潤的20%;對軍火壟斷企業,在原料、運輸、勞動力和貸款等一切方面給予特殊的便利與優待;政府出資建立的幾百個軍事企業,除個別最大的企業外,都交給壟斷公司經營。所有這些,使壟斷資產階級在戰爭中獲得了40億英鎊的利潤,有的大公司的利潤幾倍、幾十倍地增長。
戰時英國經濟的基本特點是在國家的嚴密管制下實行全面的軍事化。1913—1918年間,國家預算支出增長了12倍,其中絕大部分用于軍事訂貨,并對以維克斯公司為首的軍火壟斷公司、冶金企業和機器制造部門進行大量津貼。到1918年,全部按國家軍火訂貨單生產的企業達兩萬多家。
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直接為戰爭服務的冶金工業,化學工業和汽車工業等得到了很大發展。鋼產量從1913年的778萬噸增至1918年的969萬噸。但是由于原料缺乏,出口萎縮和民用工業衰落,在戰爭期間整個工業生產是不斷下降的。
戰爭中,英國糧食問題十分尖銳。國會號召地主和租佃農場主把草地,牧場改為耕地,由政府廉價供給農業機器,保證小麥、馬鈴薯的最低價格。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1916年后英國農業生產得到了較大增長。糧食自給率從戰前的1/3左右增加到1/2左右。但戰爭一結束,農業又立即重新陷入衰落的境地。
帝國主義戰爭給工人階級帶來深重的災難。廣大工人群眾忍受著軍事苦役,從事毫無自由的繁重勞動。由于物價上漲,戰爭期間工人的實際工資降低了24%左右,而每個居民負擔的秩額從1913年的5.4英鎊增為1918年的19英鎊。1916年國家對所有食物實行定量配給制后,勞動人民處于半饑餓狀態中。
大戰結束后,英國壟斷資產階級實現了預定的劫掠目標。德國的戰敗使英國暫時地鞏固了在歐洲的領導地位,擺脫了德國在國際市場的威脅。根據凡爾賽和約,英國取得了大量殖民地,并把世界石油資源的75%壟斷到自己手里。
然而,戰爭給英國帶來的損失,比它所獲得的卻要大得多。首先,在德國的襲擊下,它喪失了原有船只的70%;戰時雖曾竭力加強造船能力,但產量仍然低于戰前水平。而美國和日本和造船業卻乘大戰之機,有了巨大增長。結果,英國盤踞了250年的海上霸權喪失了,海軍力量大大削弱了。其次,對外貿易狀況惡化了。1913—1918年間,按實物量計算,英國出口貿易減少了一半,貿易逆差猛增。戰時,還變賣了10億英鎊的國外投資,欠下美國9億英鎊的債務。這就把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讓給了美國。同時,美國乘機占據了歐洲和拉丁美洲市場,日本商品也大量涌進印度和東南亞等英國統治的市場。英國在世界市場上的地位進一步受到削弱。
英國“無形政府”的劫掠,反映了壟斷資產階級的反動性和腐朽性,說明戰爭是壟斷利潤的伴侶。要消滅戰爭,必須消滅壟斷資本主義經濟,這是歷史留給后人的一條教訓。
上一篇:一說伊拉克海灣戰爭之敗
下一篇:一遭戰敗,千年不敢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