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祚命—帝王的承襲·漢代的太子預立制
西漢的政權體制沿襲秦代而有所發展。漢高祖以平民為帝,不懂朝儀之禮,后來,曾為秦博士的叔孫通為之定朝儀大禮,“每月朔歲首為大朝受賀……二千石以上,上殿稱萬歲……百官受賜宴享大作樂”(《續漢志》卷五)。漢高祖高高在上,威風凜凜,十分得意地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史記·叔孫通傳》)
西漢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說,更把皇權進一步神秘化。他把天和人看作是同類,天有日月,人有兩眼,天每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則有三百六十五骨,等等。根據天人感應說,天是有意志的,是至高無上充滿精神威懾力量的神,而皇帝則是天派到人間代天對地上實行統治的。所謂“天生民……為之立君以善之,此天意也。”正因為如此才稱天子。《漢書·鮑宣傳》說:‘陛下上為皇天子,下為黎庶父母。”班固在《白虎通》中也說:“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皇帝對臣民的統治被說成是“天意”,是“天意之所予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因此,順從皇帝的統治,也就是順應了天意。皇帝也要從天命以行事,所謂“王者承天意以事。”董仲舒特別提出以災異作為天意的表現,以災異來制約皇帝的行為。例如,風調雨順之年是皇帝順應天意的表征,災異劇變則是皇帝行事有悖天意的警告。因此遇有災異皇帝要避正殿、減服,朝會不奏樂,甚至下罪己詔,傾聽百官意見,在政策措施上也要采取一些寬刑減賦之舉。這從漢時起,直到明清成為一種制度。這種制度是從天人感應之說派生而來的,也是皇帝制度的重要內容。這種制度在實踐中起著兩個作用:一是災異之年,人民生活困苦,或惶惶不安之時,可以借此緩和矛盾,安定人心。二是通過所謂的上天示警也可以規勸皇帝多行善政。
這樣,通過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實際上就使皇權與神權進一步聯系在一起。
皇權繼承
皇權的繼承,則是立太子。
我們前面講過,在秦代尚無預立太子的制度。《史記》載秦始皇臨危賜其長子書,謂“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可見扶蘇在秦始皇生時,只為公子而不是太子。漢初一些大臣認為,秦代未建立預立儲君的太子制度乃是秦亡的原因之一。漢高祖二年正式預立太子。后又欲以趙王如意易太子,大臣爭之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奈何以天下戲!”于是只好作罷,后太子劉盈登上皇位。
漢文帝即位后數月,群臣奏請預立太子,文帝不納,有司遂謂:“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廟社稷不忘天下也。”文帝迫于群臣爭論,也立了太子。
漢景帝未立太子之先,其弟梁孝王每次入朝,入則侍帝同輦,出則同車游獵。帝與梁王侍太后飲時曾說:“千秋萬歲后傳于王。”太后與王皆心內喜。后景帝立栗太子,又廢為臨江王。太后遂以梁王為嗣,梁王亦求為嗣。為此景帝乃召爰盎諸大臣議事。爰盎等說:“殷道親,親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殷道質,質者法天,親其所親,故立弟;周道文,文者法地,敬其本始,故立長子。周道太子死,立嫡孫;殷道太子死,立其弟。”又說:“方今漢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當立子。”竇嬰更爭辯說:“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傳,漢之約也,上何以得傳梁王。”(《漢書》卷五一,《竇嬰傳》)于是景帝立膠東王劉徹為太子,這就是后來的漢武帝。
預立太子制始于西漢初年。預立太子是國家大事。太子既然是皇位繼承者,國之儲君,故冊立太子有很莊嚴而隆重的典禮。《續漢書·禮儀》說:立太子儀,皇帝臨殿,百官大會;(謁者引太子進殿,司空宣策,中常侍授璽綬;太子謝恩;)三公稱賀。朝皇后,謁太廟;大赦天下,典禮告成。太子在預建后發現才德不濟,可以廢黜。如果皇后失寵,太子也要受到株連。如果太子年幼,皇太后也可以攝政。在漢代,如果皇帝無道,危及國家,造成統治者內部矛盾的尖銳化,也可以廢黜。例如,昭帝死后,其侄劉賢稱帝。劉賢放任不軌,上下交怨。于是掌握實權的大將軍霍光和車騎將軍張安世等召開朝議,議決廢帝,然后報太后,立宣帝。這次行動對西漢的中興起了積極作用。在封建時代,地主階級和它的領袖之間的關系是:符合地主階級的利益與需要的則存,不符合地主階級的利益與需要的則廢,甚至不惜毒殺刺殺。自秦代以來皇帝制度的確立與不斷發展,反映了地主階級的需要,體現了當時的政治、經濟發展的要求。而為了造成一代明君,漢代進一步確立了對太子的教育制度。
對太子的教育制度
皇太子有師傅,有官屬,太子宮曰“東宮”。漢初,叔孫通為太子傅,張良為少傅。二傅秩皆為二千石。太子于二傅執弟子禮。少傅稱臣,太傅不稱臣。提高傅的地位是為了提高和鞏固太子的地位。對太子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學,其中蘊藏著豐富的統治經驗。東宮屬官有太子門大夫五人、庶子五人、洗馬十六人及舍人若干,另置詹事以領東宮事務。
太子既然是國之儲君和未來的至尊,所以一旦典禮立定,當然不能輕易廢之。所謂“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統,一民心也。非有大惡于天下,不可移也”。但是,由于皇帝的母親皇太后也是至尊,皇太后至尊之號,天下一統;她可以左右朝政,貶誅大臣,甚至改換朝綱,在皇帝死而無嗣或繼位者年齡很小的時候,更是如此。蔡邕在《獨斷》中說: “秦漢以來,少帝即位,后代而攝政稱皇太后。……后攝政則后臨前殿朝群臣,后東面,少帝西面。群臣奏事上書皆為兩通,一詣太后,一詣少帝。”可見其權威極大。再加上皇室內外爭奪皇位者歷來就不乏其人,這些人決不會因為立了太子而善罷干休。所以,預立太子制度的確立,并沒有起到對于穩定封建國家政局一勞永逸的作用。實際上,在封建統治者內部,為爭奪皇位繼承權的斗爭歷朝歷代都是非常劇烈而又殘酷的。
上一篇:第三代新儒家·根本旨趣—開出“民主與科學”
下一篇:儒學文化的特質·沒有“釋義學”的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