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比希的錯誤匣
李比希是19世紀德國著名的化學大師,對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等方面都有過重大貢獻,被西歐一些國家授予科學院院士或名譽院士。但這樣一位在化學界有重大影響的名人,竟使一項重大的發現失之交臂,使他抱憾終生。
1824年,一位德國廠商送來一瓶從海產加工廠的廢液中收集到的棕紅色溶液,請李比希幫助化驗一下,以確定該液體的成分。李比希未作詳細研究就貿然斷定瓶避液體為“氯化碘”,隨手把這瓶“氯化碘”塞進自己的藥品柜里。
兩年以后,法國巴黎大學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實驗員巴拉,他在用氯水和淀粉處理黑角菜灰燼時,發現濾液分兩層,下層呈藍色,其中含有碘,上層色深黃且帶微紅,這是什么物質呢?巴拉并沒有放過這一疑點,他連續做了各種試驗,證明這是一種新的元素,于是寫出了《海藻中的新元素》的論文,正式宣告溴元素的發現,這是化學史上的一個重大發現,巴拉一舉成名。
李比希看了巴拉的論文,頓然醒悟,他想起了兩年前的那瓶棕紅色的“氯化磺”溶液,立即從藥品柜中取了出來,他經仔細的化學試驗,證明了瓶中之物根本不含氯,而正是巴拉向世界公布的溴元素! 李比希惱恨至極,一次輕率的斷定,競錯過了一次重大發現。他寫了“錯誤匣”幾個醒目大字貼在藥品柜上,并將柜子擺在了大廳中顯眼的地方,以警戒自己在科學上的輕率和主觀。
科學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僥幸,科學上的結率正確與否,要受實踐的檢驗,它只服從于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而不屈從于名人的裁決。千百次的試驗不一定能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而一個武斷的結論往往就會犯一次錯誤。
上一篇:李夢陽剛直不阿多坎坷
下一篇:李生達攀“高枝”羅致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