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而不庇反陷其禍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首霸之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其霸業(yè)是依靠管仲的佐助而成功的。齊桓公開始任用管仲為相時,對管仲談及自己的缺點:“好田好酒好色”,即喜歡田獵、喜好飲酒、貪戀美色。其實,齊桓公對自己缺點介紹的并不完全,歷史證明,除了好田、好酒、好色之外,他還特別好貪功,甚至不顧實力盲目行事。齊桓公很佩服管仲的才華,對其十分敬重,尊稱其為“仲父”,對管仲的策略主張,一般來說都是言聽計從,但由于太好大喜功,有時連管仲的勸諫也不聽,一意孤行,造成嚴(yán)重后果。例如,接納江、黃二國入盟一事就突出反映了這一點。
江國和黃國是春秋時期兩個嬴姓小國,江國地處今河南省正陽縣,黃國地處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兩國都靠近楚國。楚國是國力強(qiáng)盛的大國,對江、黃兩個小國勒索、欺壓得很厲害,兩國對楚國非常痛恨。而這時的齊國正處在霸業(yè)隆盛之時,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扶助幼弱”的旗號,多次與諸侯們盟會,公元前664年攻打山戎救燕國,公元前661年救邢國,公元前660年收衛(wèi)遺民,公元前659年遷邢國于夷儀,公元前658年恢復(fù)衛(wèi)國,又聯(lián)合諸夏國家阻止楚國勢力北進(jìn)。齊桓公的旗號和行為引起江、黃兩國對他的好感,決定加入齊國的聯(lián)盟,靠齊國的力量反抗楚國,于公元前658年九月和公元前657年秋天兩次派大夫參加齊桓公在貫和陽谷的盟會。對此,管仲不以為是。管仲對齊桓公說:江國和黃國,國小力弱,離我們齊國太遠(yuǎn),離楚國卻很近,他們與我們盟好,必然要遭到楚國的攻擊,楚國攻打他們,我們又無力遠(yuǎn)道相救,兩國就會陷于禍殃,我們也會因此而失信義于盟國,所以還是不要接納江、黃二國訂立盟約。齊桓公沒有接受管仲的勸諫,與兩國訂盟攻楚。
管仲是一位審時度勢的政治家,后來事情果如他所預(yù)料的那樣,公元前649年,楚國出兵攻打黃國,作為盟主的齊桓公卻無力相救,不能給以庇護(hù),翌年黃國就被楚國滅掉了。這件事使齊桓公霸主的形象大損,威信掃地、許多諸侯不再聽其號令。此后,隨著管仲、齊桓公相繼死去,齊國徹底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上一篇:男扮女騙榮譽(yù)竟達(dá)半個世紀(jì)
下一篇:目光短淺誤戰(zhàn)機(j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