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薩之戰(1685~1686年)
清康熙二十四至二十五年(1685至1686年)中國軍民為驅逐沙俄侵略軍、收復領土雅克薩(今黑龍江漠河縣東黑龍江北岸)的兩次重要作戰。
17世紀上半葉,沙俄武裝人員多次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并在中國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和雅克薩修筑寨堡,建立殖民據點。康熙帝希望和平解決中俄邊界爭端的努力,均未奏效。于是,清朝廷決意用武力反擊沙俄侵略者。
二十四年正月,康熙帝命都統彭春總管黑龍江軍務,統軍收復雅克薩。四月,彭春與薩布素率軍3,000余離愛琿,水陸并進,于五月二十二日抵雅克薩城下,隨即向沙俄軍頭目托爾布津發出通牒,令其從速撤兵。托爾布津自恃城堡堅固,屯兵近千人,拒不撤軍。二十五日黎明,清軍攻城炮火齊發,城垣漸毀,又積柴草于城下,將焚城。沙俄軍一片混亂,被擊斃百余人。托爾布津見援兵不至,遂請降。經清軍允準,托爾布津率部700余人(含少數婦孺)撤至尼布楚,清軍平毀雅克薩城即還師。
康熙二十四年秋,侵入尼布楚的沙俄督軍符拉索夫以雅克薩兵敗為俄人之恥,又令托爾布津與流放西伯利亞的波蘭戰俘杯敦(拜頓)率兵再次侵入雅克薩舊址,筑城盤踞。二十五年二月,康熙帝得知沙俄軍復據雅克薩,命薩布素督修戰艦,水陸并進,急赴黑龍江城,再次往攻雅克薩;并建議侯林興珠率藤牌兵400前往助戰。四月,又命副都統郎坦等參贊軍務。五月,薩布素率兵2,000余進圍雅克薩城,勒令沙俄軍投降,托爾布津置之不理。六月,清軍開始攻城,薩布素令郎坦領兵從北面用紅衣大炮向城內轟擊,副都統班達爾沙領步騎從南面猛攻,自夜達旦,予敵重創。時沙俄軍有兵力826人,火炮11門,沙俄軍憑借城防堅固,火器充足,退進要塞,挖洞穴居,冒死頻繁出擊,致清軍不能逼近城垣。清軍得當地達斡爾人、索倫人、鄂倫春人助戰,并斷絕城內水源。沙俄軍改由杯敦代行指揮,率殘余死守待援,清軍遂行長圍久困之策,在雅克薩城南、北、東三面掘壕圍困,壕外置木樁鹿角,分汛防御。二十五年九月,沙俄遣信使到北京,表示接受清政府建議,同意舉行邊界談判,乞撤雅克薩之圍。康熙帝同意所請。冬,薩布素奉命撤圍。雅克薩之戰結束。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1689年9月7日),中俄雙方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即《黑龍江界約》)。
雅克薩之戰(油畫)任夢璋
上一篇:《鐘相楊幺起義(110~115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臺州之戰(1561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