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上海之旅·上海·黃浦常記憶
滔滔的黃浦江不僅是上海燦爛文化的象征,也是上海歷史的見證。古往今來許多歷史文化名人都在黃浦灘上留下了光輝足跡。
黃浦江是歷史上最早人工開鑿疏浚的河流之一,它源于青浦縣的淀山湖,至吳淞口入長江,全長114公里,寬約400米。黃浦江貫穿上海百里港區,雖無名山秀嶺可供觀賞,但卻有其獨特的韻味。
明清時,“黃浦秋濤”為滬城八景之一,農歷八月十八在陸家嘴可見“銀濤壁立如山倒”之景。近年來,黃浦江中游有越江隧道,上游的松江縣車墩、葉榭間有黃浦大橋。
黃歇與春申江
關于黃浦江的開鑿,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上海曾是一片荒涼的沼澤地,其中央蜿蜒流淌著一條淺河。雨水多了,就泛濫成災;雨水少了,又河底朝天。人們深受其害,咒之為“斷頭河”。戰國時楚令尹黃歇來到這“斷頭河”河畔,不辭辛勞地弄清其來龍去脈,帶領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長江口,一瀉而入東海。從此大江兩岸,不怕旱澇,安居樂業。人們感激黃歇的恩德,便將這條大江稱做黃歇浦,簡稱黃浦。后來黃歇被封為春申君,便又名春申江。春申君黃歇為戰國時期楚考烈王宰相,著名的四君子之一,食客三千,門庭若市。
據清同治《上海縣志》載,明永樂中戶部尚書夏原吉疏浚大黃浦,匯合吳淞江,通范家浜至吳淞口入海,始成今日之黃浦江。
黃母祠和黃道婆墓
在上海植物園內,有一座始建于元代元貞年間的黃母祠,是黃道婆的墓地。
在上海老年婦女中,至今還傳誦著“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二尺筒子二匹布”的歌謠,這黃婆婆就是黃道婆(1245—? )。她是松江烏泥涇(今東灣村)人,因不堪公婆虐待,逃出家門,流落在崖州(今海南崖縣)三十多年,向黎族婦女學會了紡紗、織布技術。回到故鄉后,便著手改革紡織生產工具,并將所學的紡織技術傳授給鄉人,促進了松江一帶紡織業的發展,使該地成為有“木棉文綾,衣被天下”之地。后來,這些紡織技術傳播至各地。
黃道婆去世后,后人感念她的恩惠,將她安葬在烏泥涇鎮,為她立祠祭祀。該祠后來多次遭劫,到明代天啟時,曾做過山東右布政使的張所望,發起修理烏泥涇鎮的寧國寺,遂將寺的西偏殿改建為黃道婆祠。他在《重建黃道婆祠記》中,高度稱頌黃道婆的功績:“衣食源,嫗實開之,等于育我,以母道事之,誰曰不然”,使這所祠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年。后來在上海舊城廂,也有黃道婆禪院、黃道婆庵以及先棉祠等地名。五十年代后,重修了黃道婆墓,魏文伯題寫墓碑。
“徐上海”
中國古人習慣以籍貫稱呼名人,以表尊敬,以上海為稱號的,只有徐光啟一人。
徐光啟(1562—1633),上海人,明代著名科學家,不到二十歲就中秀才,三十六歲中舉,四十三歲中進士,入翰林院供職,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終身研究天文、歷法、水利、數學、農學、測量。其最重大的成就,是與利馬竇等西洋傳教士合作,將西洋的科學知識介紹到中國來,并總結中國農業經驗,寫出了影響深遠的科學著作《農政全書》、《幾何原本》等。徐光啟為了探索“格物窮理之學”,孜孜以求,終身不懈,成為我國近代科學的先驅。
徐光啟雖位至卿相,但能廉潔自守。上海舊時有一句民謠流傳甚廣:“潘半城,徐一角”。潘指抗倭名將潘恩及其后裔,潘家占了上海城的一半,“豫園”就是潘家產業。徐一角指徐光啟家,徐氏為官四十年,舊廬不改,只占城的一角,可見其亮節高風,的確配稱“徐上海”。
徐一角至今仍有殘址可尋,這便是位于上海大南門喬家路的徐光啟故居,俗稱“九間樓”。故居大門原在太卿坊,有幾進房屋,明末因大災被毀,僅存后進九間,故名。
徐光啟謝世后,葬于南丹路現光啟公園內,有子孫世居周圍,這里是肇嘉浜和法華涇的匯合處,于是遂名徐家匯。今徐墓已修葺一新,駁石墳臺,筑于花崗石平臺之上,葬著徐光啟夫婦和四位孫子、孫媳。墓前為徐之塑像,東側是碑廊,內設有徐之畫像、傳記和手跡石刻。
侯氏父子與葉池
“西風楊柳郁參差,舊是孤臣殉節池;一自丹心焚劫火,百年磷焰照寒漪”。這是乾隆年間嘉定詩人時彥英題寫葉池的詩。葉池坐落于上海嘉定縣嘉定鎮,是明末抗清英雄侯峒曾父子殉國之處。
侯峒曾(1591—1645)字豫瞻、廣成,明代天啟進士,曾任浙江參政。清順治二年(1645)清軍大舉入關,降清總兵李成棟派兵進嘉定城大肆屠殺。在危難當頭之際,峒曾被推為首領,與另一抗清將領黃淳耀兄弟一起分守嘉定東、西門。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堅守十余日。據《嘉定屠城記略》記載,其子元演、元潔見城已破,敵已闖入便問:“大勢已危,奈何?”峒曾曰:“一死已矣,所痛者合城百姓爾。”元演、元潔強扶他走下城垛,奔過通橋,他俯視橋下說:“咄咄美清流。”回家拜過先祠,步至后園葉池旁,從容跳入葉池自沉,二子及仆人楊恕、龔元也相繼隨他跳入池中,但葉池水淺,并未淹死,臨了還是被清兵發現,拉上岸去斬殺。當時,清軍李成棟將其頭懸于城門上,并寫明“逆官侯峒曾首級示眾”。后來一位過路人將其尸身和頭送回侯氏故居合葬。1962年在原池立碑紀念。
陶庵留碧
在嘉定縣境內上海科技大學的校園西隅,豎著一塊鐫有“陶庵留碧”的大理石碑,這便是明末嘉定抗清起義領袖黃淳耀和其弟淵耀殉節的地方。
黃淳耀(1605—1645)字蘊生,號陶庵。明末嘉定知名人士。幼時家貧苦讀,于經學造詣頗深,能詩文,有《陶庵集》、《山左筆談》。中進士后,對朝廷的黑暗政治,嫉惡如仇,不受官職,偕同其弟淵耀隱居嘉定石岡鄉。順治二年(1645)清軍大舉入關時,兄弟倆受命于危難之際,與峒曾等率領人民苦守嘉定城。在峒曾父子殉國于葉池,其父黃完白先生遇害之際,黃淳耀留下絕命詞:“宏光元年七月四日,進士黃淳耀自裁于西城僧舍。嗚呼!進不能宣力皇朝,退不能潔身自隱,讀書寡益,學道無成,耿耿不滅,此心而已,異日寇霧復靖,中華士庶再見天日,倫其世者,尚知予心。”遂自縊于平日讀書的西林庵,其弟也聯袂同殉。據《嘉定縣志》載:康熙年間嘉定六君子之一的張鵬翀,因而為此室署名曰“留碧”。后乾隆、嘉慶年間,沈德潛、錢大昕等人也重新書寫過。道光時,邑人陸昫曾有《過竹勝庵訪忠節留碧處》詩:“回首淪桑日,蒼茫淚欲潸;孤忠偕上谷,大義薄虞山,敗壁丹心照,荒祠碧草間,徘徊結纓處,斜日下叢菅。”
西林庵早毀,1962年在廢址立碑,吳玉章題“陶庵留碧”四字,并書“長虹碧血氣沖天,愛國英雄繼萬千,且喜紀元新世紀,翻天覆地換人間”一詩鐫于碑陰。
夏氏父子墓
明代夏允彝、完淳父子的墓冢位于松江縣昆岡山蕩灣村。
夏允彝為明末復社后期領袖。清兵南下,他聯絡明軍舊部,組織義軍。抗清失利,英勇不屈,投水殉難。
夏完淳,詩人,自小才智過人,七歲已能詩善文,有“神童”之稱,傳世作有《南冠草》、《夏完淳集》等。十四歲時隨其父輩一起投入抗清斗爭,父殉國后,他變賣全部家產,捐作軍餉,準備再度起義,四處奔波,輾轉湘鄂,因策反松江提督吳兆勝未遂而返鄉,為人告密被捕,在南京慷慨就義。其友杜登春收殮遺體運回故鄉,葬于父母墓旁。
如今夏氏父子墓已修葺一新,墓前有墓道,后有托山,流水環繞。墓前立有陳毅題寫的石碑。
鄒容墓
“大將軍鄒容”之墓在上海縣華涇鎮西。
鄒容是辛亥革命時期杰出的革命家。字蔚丹,1885年生于四川巴縣,十七歲時東渡日本留學,1902年回到上海,曾在上海張園的拒俄大會上慷慨演說,痛斥沙俄侵略我國的罪惡行徑,并加入“愛國學社”,撰寫《革命軍》,抨擊清政府的賣國罪行,宣傳革命是“天演之公例”,號召建立中華共和國。章炳麟為此書作序并在《蘇報》上刊文介紹。刊印后,《革命軍》成為當時鼓動革命最有感染力的論著,在海內外廣為傳播,孫中山稱贊說:“《革命軍》一書為推滿(反清)最激烈之言論,華僑極為歡迎,其開導華僑風氣,為力甚大。”由此遭到清政府忌恨。清政府勾結上海租界巡捕房和審公堂,逮捕了鄒容和章炳麟,制造了轟動一時的“蘇報案”。1905年4月3日鄒容病逝于獄中,年僅二十一歲。辛亥革命后,孫中山鑒于鄒容的卓著功績,追贈“陸軍大將軍”榮銜。
當時,急公好義的劉三(即劉季平)捐贈華涇鎮住宅黃葉樓旁的一塊空地,安葬了烈士的遺骸。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題寫了墓碑。1924年,章太炎、于右任舉行公祭,建立了墓碑和墓表,開辟了墓道,章太炎所撰于右任書丹的《大將軍鄒君墓表》石刻,今置于墓前石亭。墓呈圓柱狀,墓前有塔形墓標,上書“鄒容之墓”四字,兩邊是長方形綠化區,后面有造型美觀的高大石屏。
孫中山故居
孫中山先生的故居在上海香山路七號,是一幢深灰色的兩層小洋樓。這幢樓是同盟會老同志、后任討袁軍總司令兼第二十二軍長的許崇智為他購置的,后來革命工作需款,中山先生毫不猶豫地將房契抵押給了銀行,后旅美僑胞集資把它贖回,是孫中山晚年居住和工作的地方。
歷經七十年的風風雨雨,這幢小洋樓至今仍保存著當年的風貌,前院連著一片齊整的四方形草坪,三面環繞著一株株常綠的樹木,幽靜而生意盎然。
房間里的陳設,均按當年的原樣陳列。樓下的客廳布置簡樸而整潔,四壁掛有照片。在一個嵌花的架子上,放著一把精致的日本式長刀,這是日本友人久原房之助贈送給孫中山的祖傳之室,1937年日軍占領上海時,掠去了這把寶刀。戰后經過交涉又重新回到故居。樓上的書房,是當年孫中山讀書和辦公的地方。書房的中央擺著書桌和椅子。桌上有筆、硯、印泥盒、放大鏡和繪圖器具,以及幾張地圖。孫中山先生曾說過,畫地圖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他非常關心水利交通,為了研究地形,常把室內家具搬開,在地板上鋪滿地圖,置萬里江山于幾席之間。在書房四周,樓梯角下,過道旁邊,放著二十四史和各種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等方面的中、外文書籍。
1922年8月23日,正是在這幢小樓里,孫中山先生與李大釗、瞿秋白、林伯渠等人共商“振興國民黨,以振興中國之問題”。8月下旬,孫中山先生接待了列寧派來的特使。9月,又在此召集了有中國共產黨人參加的會議,討論了改組國民黨的問題。1924年5月,毛澤東、鄧中夏、惲代英等也曾來此會聚,并在室內和草坪上留影紀念,這些照片都珍藏于故居內。
宋教仁墓
在上海閘北公園的繁花、龍柏叢中,有一座宋教仁的全身坐像。大理石座基上篆刻宋教仁之號“漁父”兩字,為章太炎手跡;背面為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題字。坐像后面不遠處就是宋教仁的墓寢,墓呈半球形,頂端飾有爪踏惡蛇的雄鷹,給人莊重威嚴之感。
宋教仁(1882—1913),字遯初,號漁父,湖南桃源人,辛亥革命時著名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1904年與黃興、陳天華在長沙創立華興會,策劃在長沙發動武裝起義,事泄后,逃亡日本。次年8月與孫中山組織中國同盟會。1910年在上海創辦《民立報》,次年7月與譚人鳳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宋教仁擔任法制院總裁,親自制定了許多法規。8月,改組同盟會為國民黨,任代理理事長。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取得了多數席位。1913年初,他在上海、長沙等地發表演說,提出“責任內閣制”和“政黨政治”,以制約袁世凱,為獨裁者所忌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3月20日宋教仁從上海搭車準備北上,在火車站遇刺身亡。
宋教仁以身殉國,舉國哀悼。孫中山在誄詞中說:“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為紀念這位杰出的民主革命領袖,1914年營建了這座宋教仁墓。
宋慶齡墓
西郊虹橋路上的萬國公墓,有1932年所辟的宋氏墓園,中間是宋慶齡父母之墓。墓地東側是宋慶齡名譽主席安息之處,素凈的墓碑上鐫刻著三行大字:“一八九三——一九八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之墓;一九八一年六月四日立。”與此相對應的西側是一位跟隨宋慶齡五十多年的女工之墓。
宋慶齡1893年生于廣東文昌縣,自青年時代起便追隨孫中山先生,傾盡一生精力。上海是宋慶齡從事社會活動的主要陣地,今淮海中路盡頭一幢小樓便是她的故居。
三十年代,宋慶齡在上海和魯迅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并與魯迅、蔡元培、楊杏佛等人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保護和營救了大批共產黨人和愛國民主人士。抗戰勝利后又在上海創建中國福利基金會。1949年她應邀北上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人大委員會副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名譽主席等職。
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因病在京逝世,遵照她的遺囑,將遺體骨灰安葬于上海萬國公墓的宋氏墓園。墓穴四周,陳放著她生前喜愛的蘭花、杜鵑花和郁金山草。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黃山之旅·黃山·黃山“四絕”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南京之旅·南京·龍蟠虎踞帝王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