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生前改革、死后抄家
明朝中期以后,吏治腐敗,財政窘乏,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明王朝危機四伏,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必須尋求一條自救道路,張居正的改革就是在這時應需而生。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江陵人。他門第寒微,歷經科舉考試,從秀才、舉人、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任首輔(宰相)十年,輔助十歲小皇帝明神宗,推行新政,把衰敗、混亂的明王朝治理得國富民安,人們稱譽他是“起衰振隳(hui灰)”的“救時宰相”。
張居正的改革措施主要是:
1.整頓吏治:制考成法,考察各級官吏貫徹朝廷旨意情況,要求定期向內閣報告,提高內閣實權。提拔新生力量,淘汰沒有才德的官吏。
2.清丈土地:明貴族有皇莊、王莊等莊田,又經常強取豪奪,侵占民田,土地高度集中,農村破產,人民貧困,影響田賦收入。丈田把貴族侵占的田地,改為納賦稅的民田,增加了國庫收入。
3.改革賦役制度:實行“一條鞭法”,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按畝計算繳納,大大簡化征收手續。這使沒有土地的農民解除勞役負擔;有田的農民能用較多時間種地。而且徭役改征銀兩,農民能自由地離開土地,可給城市手工業提供勞動力。沒有土地的工商業者可以不納丁銀,對工商業發展也起積極作用。還使官吏不敢與豪強地主通同作弊擾民,任意對農民勒索,田多大戶,增加負擔。緩和矛盾,挽救危機。
4.興修水利:明中期以后,黃河不斷決口,淹沒田地房屋,沖淤運河,阻塞漕運。張居正派黃季馴治理黃河,疏浚舊河,暢通運河,減少人民由于水患而遭受到的損失與痛苦。
5.鞏固邊防:在遼東(約今遼寧省大部),張居正以李成梁為統兵大員,主攻戰;在薊門(約今河北長城內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及天津市以北一帶),以戚繼光為統兵大員,主力守;在宣化(今屬河北)大同(今屬山西)一帶,以王崇古、方逢時為統兵大員,主通貢。張居正執政期間,遼東和薊門方面都守御得很好;宣化、大同方面,和蒙古俺答的關系也處理得當。薊門是京師屏障,軍事要沖,更為重視,戚繼光守衛薊門的山海關等處,訓練兵士用戰車、步兵配合騎兵作戰,防守十六年,確保京師安全。
張居正與志同道合者的改革措施,緩合了階級矛盾,緩解了統治危機,客觀上對廣大民眾也有利,使明朝統治暫時安定,增加了財政收入。但是,因為改革觸犯了官僚、地主們的切身利益,他們恨之入骨。張居正病死,官僚、豪強、大地主們立即反撲,實行報復。張居正的官爵和封號被撤銷,滿門被抄家,長子被逼自殺,家屬被關閉餓死者十多人。改革措施被廢棄,改革人物如戚繼光等被貶斥,大地主、大貴族勢力的封建頑固派又掌權,勞動群眾生活更痛苦,農民起義時生,形勢急轉直下,明朝在無可挽回的危機中逐步崩潰、滅亡。
張居正改革有利國計民生,但觸犯權貴,潛伏禍根,死后被抄家滿門。這啟迪后世,要消除隱患多么重要。
上一篇:張居正變法前后的權力斗爭
下一篇:張敬兒升官夢的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