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晚期,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已落后于西方,一些知識分子敏銳地意識到坐而論道的危險,便提倡經世致用,取得某些令人矚目的科學成就。宋應星便是這類知識分子的一員。宋應星,字長庚,江西奉新人,萬歷十五年 (1857年) 生于一個仕宦家庭。28歲時,他和哥哥同科中舉,對宋氏家族來說,這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然而他并不熱衷于仕宦,當過江西分宜縣的縣學教官。明末升為安徽亳州知府,不久明亡,清軍南下,他便棄官還鄉,終老于山林。我國的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這些工藝精品為統治者享用,而士大夫將精湛的技術視為 “奇技淫巧”,不屑于記錄整理,于是技藝只能師徒相傳,一旦失傳便永不為人所知。宋應星則一反腐儒所為,大聲疾呼: “何事何物不可見見聞聞?” 主張深入社會考察,以獲取廣博的實際知識。宋應星博學多能,一生寫了多種著作,對天文、音律、哲學都有研究,許多書今已佚失,現存著作中影響最大的還數《天工開物》。就在江西分宜為教諭時,教授陳腐的八股文之余,他撰寫了這本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巨著。崇禎十年,其友人涂伯聚將此書刊行。《天工開物》 分3編,共18卷,記載了農業生產技術、農副產品的加工、手工業生產的技術,特別是關于手工業方面的記載,歷來很少,便更為珍貴。宋應星詳細地記載了各種機械的構造,冶煉產品的金屬配方,西式武器的制法,從原料到成品的工序方法等,都加以詳細說明,還配有200多幅圖,表現出嚴謹的科學態度。此書出版不久,就傳到日本,受到務實的日本人的重視,而在中國本土一度失傳,近代中日走上不同的道路,決不是偶然的。
上一篇:《宰相得失皆青詞》明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崇禎帝勵精圖治》明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