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變法前后的權(quán)力斗爭
明神宗萬歷十年(1582)六月,明萬歷年間名相張居正病死于順天(今北京)。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江陵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明萬歷初年,張居正聯(lián)合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馮保,擠走首高拱。張居正居首輔之位后,開始他銳意革新的十年新政。他清量土地,實行一條鞭法,選用有識之才,穩(wěn)固邊防。但是,在這十年新政中,其重點在改變文官機構(gòu)的作用。明代的文官制度,由于受各種環(huán)境的牽累,一直是做事缺乏條理、效率低下。張居正力圖使其重新振作。然而,張居正的要求過于嚴苛,以至于在他在位期間便遭至文官集團的反對。那時,張居正利用手中的權(quán)力還可以壓制他的批評者。但是,當他一旦故去,“倒張運動”也就隨之而來了。
明神宗萬歷十一年(1583),與張居正私交甚好的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申時行繼任首輔。
當時,“倒張運動”已經(jīng)取得了成功,曾經(jīng)被張居正貶官、放逐的官員重新得到起用。因此,申時行便成為文官集團進攻的目標,其主要事件便是順天鄉(xiāng)試科場案。萬歷四年(1576),順天舉行鄉(xiāng)試,主考官為國子監(jiān)祭酒高汝愚。鄉(xiāng)試的題目是:“舜亦以命禹”。張居正的兩個兒子張嗣修、張懋修也在這一年得中舉人。
首先上書的是御史丁此呂,他指責高汝愚:“汝愚以‘舜亦以命禹’為試題,殆以禪受阿居正。”意即高汝愚宣揚禪讓,恭維張居正有神禹疏鑿之功。在有德者則君臨天下的前提下,這便成為向張居正勸進。而此時,申時行推薦當時已任禮部右侍郎的高汝愚為皇帝的經(jīng)筵講官。按明朝成例,高汝愚被任為大學(xué)士已是指日之事,來日很有可能被任為首輔。由于科場案發(fā),丁此呂所上奏章到達萬歷御前。萬歷皇帝便將此疏示于申時行。申時行說:“此呂以曖昧陷人大辟,恐讒言接踵至,非清明之朝所宜有。”吏部尚書揚巍也上疏抗爭,請罷丁此呂,貶官出京。萬歷皇帝欲采納揚巍的建議,將丁此呂貶官出京。而這時,給事中王士性、李植等交相上疏參劾揚巍、申時行。萬歷皇帝又改變主意。高汝愚被罷官,申時行、楊巍因被參劾,便離職待勘。
王錫爵在這時上書萬歷皇帝,稱贊申時行“泊然處中、重國體、惜人才。”萬歷皇帝又挽留申時行、許國,丁此呂遭貶出京,高汝愚以“出題謬妄”的罪名,被罷免官職。
在封建社會,權(quán)力斗爭是及其殘酷復(fù)雜的。為了擊敗對方,一則試題都會變成權(quán)力斗爭中的工具。
上一篇:張學(xué)良與“西安事變”
下一篇:張居正生前改革、死后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