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帶來的不幸
科舉考試,顧名思義,就是分科考核應試者的水平,根據成績的優劣區分高下,但是,在科舉的歷史上,有的人登進士,做狀元,并不是因為成績特別優異,而只是因為皇帝或主考官特別看中了他們的名字;有的人落第,也不是因為成績低劣,而只是皇帝或主考官討厭他們的名字。在這方面,名字的幸與不幸,又因為皇帝或主考官的喜怒無常,甚至一時興之所至,也就千奇百怪。說是千奇百怪,卻又是封建專制下的人才選拔的必然現象。
明永樂二十二年,廷試的結果,狀元是孫日恭,第二名是刑寬,永樂帝也點頭了。待到金榜公布出來,狀元變成了刑寬,孫日恭變為第三名。閱卷大臣們都感到很奇怪,后來才知道,原來問題出在名字上。按張榜程序,在午門宮墻上張貼大金榜之前,要先寫一份小金榜,呈給皇帝御覽。在一般情況下,這是個例行公事,但這次寫小金榜的人有點疏忽,把“日恭”二字寫得靠近了一點,當時是豎寫,“日恭”一字靠近了,就有點象“暴”字。永樂皇帝經過幾年的血戰,從北京打到南京,把侄子建文帝趕下了臺,才登上皇帝寶座。建文帝是朱元璋親自選定的繼承人,所以很多大臣不服,永樂帝就大開殺戒。景清被剝皮示眾,他家鄉的全村人也被殺絕,方孝孺則被滅了十族,父、母、妻、黨及學生,被株連而殺者八百余人。永樂帝排除異已的手段極其殘暴,所以就特別忌諱那個“暴”字。孫日恭也就因此失去了狀元。誰來當狀元?永樂帝詳刑寬這名字,忽然一笑:刑寬,刑政寬和,很好!于是刑寬成了狀元。
嘉靖二十三年,預定的狀元是吳情,殊料,這個名字聽起來像是“無情”。無情的人自然不能做狀元,后來,為了求個諧音吉利,便找了一位考第三百名的人做了狀元。
清順治十二年,本來擬定的狀元是太倉人王揆。唱名的時候,順治帝卻由讀音相同想起了《王魁負桂英》這個流傳極廣的劇本。劇本中的王魁,本是個窮書生,在妓女敫桂英資助下讀書應試。他中了狀元以后,感到自己曾與妓女廝混,太丟人了,就設計把敫桂英殺了。后來敫桂英化為癘鬼,活捉了王魁,報了生前之仇。順治帝想起這個故事,聽到高喚王揆,就開玩笑說:“是負心王魁耶?”這一下可不得了,王揆馬上被抑為第三甲。
同治七年,江蘇人王國鈞殿試成績優異,被初定為一甲(即前三名)。國鈞這個名字,從字面上看是很吉利的,但慈禧太后看了看,就不高興地打入第三甲。原來,慈禧覺得王國鈞的讀音很像“忘國君”,“忘記”國君,自然不能放在高等,這個王國鈞以后只好稱字不稱名,叫王頌平,可是仍然不能逃脫厄運。他先作為知縣發到安徽。在清代,一甲進士照例入翰森院,二甲的前幾名也可入翰,其次的出任其他京官,名次低的才當知縣,又有富縣與窮縣之別。但沒多久,王頌平又被改為更低一等的專管教育的小官,過了二十多年,才被選調到偏遠的云南去當知縣。這時,他又窮又老,還沒來得及上任就死了。
在科舉考試中,名字竟會有這么多名堂,可以給人帶來如此的不幸,最根本的原因是專制和愚味。皇帝大權獨攬,為了顯示他的個人集權的力量,他可以根據自己的好惡和一時的情緒而任意胡為。迷信又會把名字的吉祥與否,看得比人的才能更重要。封建統治者,明明既專制,又愚昧迷信,卻又自認為英明無比,對人才選拔表面上非常認真,實際上卻視同兒戲,喜怒無常。封建官場的黑暗,歷代科舉中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落第,久困場屋,身歷坎坷,也都與這種愚昧迷信大有關系。
上一篇:名醫之死
下一篇:名導演的自我放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