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璧遺珠的《洛神賦十三行》
王獻之,字子敬,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在中國書壇上與其父并稱“二王”。王獻之的墨跡現存絕少,而刻本很多。但均無太大的影響。而其所書《洛神賦》卻是膾炙人口的神品。他的書法和曹植的文章可謂聯珠合璧了。這篇作品雖然是小楷,卻寫得字畫神逸,墨彩飛動。結體舒展纖麗,筆畫勁雋沉著,疏密搭配得當,字距行距寬舒,蘊含著優美的節奏、韻味,楷法精研而顧盼多姿。
其鮮明的特點是:用筆細勁,方圓兼用,輕起輕落,干脆雋利,于沉質中寓著飄逸;結體稍長右肩微挑,勢態倚側,寬舒自然。“大字難于結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而有余”。獻之在小楷布局上,不僅字距寬疏,形成較大的空白,而且字中點畫之間寬綽有余,字雖小而毫無擁塞局促之感。看上其筆力、氣勢不減大楷,顯得筆筆遒勁,氣勢磅礴,一點一畫如行軍布陣,各得其宜。王獻之創造了行草書的連綿書體,稱為“一筆書”,這種書體的筆意也被他貫穿在小楷書中。在《十三行》中,筆筆豐呼相應,字字顧盼生姿,行與行之間也互相連貫,形成一個整體,筆雖不連而意貫全篇。雖是一篇小楷書法,卻寓有行草的神韻,其中跳蕩著活潑的生命感。
然而這樣的神品書法看到,而且據一些書法著錄稱:自宋朝以來連刻本也只剩下十三行了,僅存350字,而且無法弄清失落的原因及去向。許多考古、文物專家也未能發現全本。這件書法與文學聯珠合璧的藝術瑰寶也只好斷璧遺珠了。可見,在我們這個幅員遼闊,歷史綿長的國度之中,能完整地保存一件藝術瑰寶,何其難也。
上一篇:斷頭臺上的替罪羊——羅伯斯比爾
下一篇:舊思想與新時代的沖突——葉賽寧為什么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