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國主義經濟的破產
日本是一個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它是靠軍事經濟膨脹,侵略戰爭和殖民地掠奪起家的,他們為了滅亡全中國和吞并亞州,于1937年7月7日對中國發動了全面的侵略戰爭。
為了把國民經濟納入戰爭軌道。1938年4月日本頒布了國家軍事化的綱領——“國家總動員法”,在金融、產業和人民生活各方面強制建立總動員體系。法令規定,受國家管制的范圍包括的武器、彈藥、飛機、通訊器材到船舶、工業設備、建筑材料、燃料、電力以至食品、飼料和藥品。同時,政府有權征用物資,監督企業投資方向,決定企業利潤,發布有關雇傭和解雇工人的法令,規定工資和勞動條件,禁止罷工,解散工會等等,把全國人力、物力和財力全部控制起來。
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妄圖實現其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迷夢,采取突然襲擊的手段,在六個月內就侵占了菲律賓、馬來亞、印尼、越南、泰國、緬甸、印度等國的大片領土。
隨著戰爭的擴大,陸海軍的數額不斷增加,1937年為110萬人,1941年增加為241萬人,1945年投降時達到713萬人,30%以上的男子被送上了戰場。為了支撐這個龐大的戰爭機器,國家支出到1944年達934億日元,較1941年的165億日元增長4倍以上。籌措這筆巨大開支,除在國內增加捐稅、發行公債和紙幣外,竭力把負擔轉嫁到殖民地和占領國的頭上,在那里發行毫無擔保的紙幣和軍票,致使中國占領區、朝鮮、東南亞各國的物價在1941—1945年間上漲到100—2000倍。
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日本人民和殖民地占領國人民的壓榨和掠奪,使日本的軍事生產有相當大的發展,軍事實力有很大增強,例如:1937—1941年,日本載重汽車產量從19,555輛增為42,096輛,飛機產量從3,365架增5088架,軍用船只制造從55,000噸增為225,000噸,坦克和裝甲車到1941年,年產達5,000—6,000輛。這時,日本的空中力量與英國勢均力敵,海軍力量僅次于英美,而居世界第三位。
可是,戰爭卻養肥了日本財閥。1937—1945年9月,三井財閥所屬公司的資本從11.8億日元增為28.2億日元,三菱由8.5億日元增為21.6億日元,住友由3.8億日元增為28.2億日元,安田由2.6億日元增為20.9億日元,分別增長了1.5—7倍。
一貫以侵略戰爭發財致富的日本帝國主義,把國家和民族推向了災難的深淵。戰爭中死傷人口達646萬,其中120萬人被奪去了生命;在美國轟炸下2,200萬人失掉了家園。國家財富的45%以上毀滅于戰爭之中。至于給殖民地和被占領國人民帶來的苦難更是罄竹難書。1937—1945年的八年中,日本帝國主義踐踏了中國930座城市,殺害了幾千萬中國人民,掠走和摧毀了無可估量的財富。日本軍國主義是日本人民和亞州人民的共同敵人。
在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聯合打擊下,特別是在中國人民八年抗日戰爭的打擊下,外強中干、矛盾重重、日益孤立的日本帝國主義,終于在1945年8月15日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軍國主義經濟也隨之破產。日本軍國主義經濟破產這個歷史事件告誡人們一則教訓:軍國主義經濟是法西斯政權的經濟基礎,要消滅法西斯的侵略,就必須消滅軍國主義經濟基礎。
上一篇:日本兒童素質下降
下一篇:日本戰車下的偽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