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鄂西之旅·秭歸·昭君故里
許多書籍上均稱昭君故里在湖北秭歸縣,昭君跟屈原是同鄉;至今秭歸縣城還立有“漢昭君王嬙故里”的石碑。然而實際上,昭君故里在今興山縣的寶坪村。秦漢時寶坪村屬秭歸縣。三國時,吳景帝在秭歸北界分設興山縣,寶坪村改歸興山所轄。
昭君故里寶坪村
寶坪村又叫昭君村,坐落在皇冠山下的一塊坡地上,背依綠嶂疊翠的皇冠山,南臨碧清透明的香溪。這里山青水秀,自古傳說是出美女的地方,其姣姣者便是王昭君。
王昭君,名嬙,漢元帝時入宮為妃,封為昭君。晉朝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明妃。據《西京雜記》說:“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幸。宮人皆賂畫工,昭君自恃容貌,獨不肯與,工人乃丑圖之,遂不得見。”由此可見,昭君不僅相貌出眾,而且品格高貴。清徐志鼎在《明妃村》一詩中寫及此事:“畫圖若賂毛延壽,千秋泯滅昭君村。”他說若當初王昭君也賄賂畫師毛延壽,使自己的容顏被畫得漂亮些,就可能被元帝寵幸,而不會成為流芳千古的巾幗英豪,后人也就不會來瞻仰昭君村。
竟寧元年(前33),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求親,昭君自請嫁給他。臨行時,元帝才發現她容貌出眾,但已不便更換。《后漢書·南匈奴傳》記載到:“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昭君和親,固然有入宮數年不得見御而積怨悲憤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則是因為她看到了漢匈之間連年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極大苦難,想以自己的出塞,來結束戰爭,安寧邊陲。不然的話,作為生長在中原富饒之鄉而又過著錦衣玉食生活的宮中女子,是不會甘愿到風沙寒冷的塞外,去嫁給游牧民族首領的。
昭君出塞和親,事實上對結束漢匈的長期戰爭,起了重要作用。她到匈奴后被封為寧胡閼氏,意思是給匈奴帶來安寧的王后。為了表彰昭君,漢元帝改年號為“竟寧”,意為邊境安寧。昭君出塞后,在那里生了一男二女,最后死于匈奴地區。由于她和她的子女為漢匈兩族和好做了大量工作,在那前后的六七十年中,北部邊境“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漢書·匈奴傳》)。近年在包頭等地的漢代墓葬中,出土了刻有“單于和親”等文字的瓦當,就是那一時期漢匈關系和洽的有力證明。
昭君和親千古評
王昭君自愿和親,為漢匈兩族的和好作出了重大貢獻。可是,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古代許多詩人、戲劇家都把她當成悲劇人物,寫得凄凄慘慘。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三即是一例:
《昭君故里》古詩句出處: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詩的首聯寫長江兩岸山連嶺接,勢如向昭君村附近的荊門奔赴,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頷聯寫王昭君的身世,蘊含了深沉的感慨。頸聯進一步諷刺漢元帝昏庸,只憑畫圖來辨識宮人的容貌,使得昭君死于匈奴,遺恨無窮。尾聯則詠嘆王昭君的哀怨留傳千載。顯然,杜甫在寫昭君怨恨思鄉之情時,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
其實,早在杜甫之前,對王昭君身世的悲嘆,就已經成為不少詩歌樂曲的主題。宋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卷五十九“琴曲歌辭”有托名“漢王嬙”的《昭君怨》一首。卷二十九“相和歌辭”更收有以《王明君》、《王昭君》、《明君詞》、《昭君嘆》等為題的多首吟嘆曲。杜甫所言“分明怨恨曲中論”,指的就是這類作品。
唐李白、白居易,宋蘇軾、王安石等大詩人均有吟詠昭君或昭君村的詩作。李白《王昭君》:“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對昭君的遠嫁荒漠、老死不歸,表示了極大同情。不過,很難說這里面沒有包容作者對個人境遇的感懷。白居易的《過昭君村》寫于他由江州(今江西九江)赴任忠州(今四川忠縣)刺史途中。他的詩借昭君身世,宣泄了自己遭貶的憤懣心情。仍是明寫昭君,隱泄己懷。
蘇軾《昭君村》借昭君故事,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坎坷不平的無限感慨,寫法上比前幾位更直接。其末兩句為:“古來人事盡如此,反復縱橫安可知。”與蘇軾幾乎同時代的政治家王安石,作過兩首《明妃曲》,看問題的角度與眾不同。其一曰:
《昭君故里》古詩句出處: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這首詩立意很新。以前人們同情昭君,都把她的不幸歸于毛延壽欺君和索取賄賂,而王安石卻從一個新的高度來看這一問題,指出封建時代宮女命運的悲慘。即使不去和番,留在宮中受寵,將來一旦色衰失寵,也難免落得被打入冷宮的下場。
元代時,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創作了著名的雜劇《漢宮秋》。劇中把和親雙方力量對比的歷史事實作了改變。歷史上昭君的出塞和親,是在漢強胡弱,呼韓邪向元帝稱臣的形勢下進行的。而馬致遠則寫匈奴強大,倚勢要挾,漢王室忍辱屈從,改變了和親的性質。《漢宮秋》與過去同類題材作品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以昭君而是以漢元帝為中心人物,虛構了漢元帝和昭君從相遇、熱戀到生離死別的情節。劇中突出描寫了匈奴的強盛驕橫,以及漢室的荏弱衰竭。
馬致遠之所以這樣虛構,乃是為了通過昭君出塞這個歷史題材,曲折地宣泄他對蒙古族歧視、壓迫和掠奪漢人政策的難言悲憤。他要通過這出悲劇,揭示民族衰敗的原因,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漢宮秋》所表現的愛國主義思想傾向,正是它得以長期流傳的原因之一。
在歷代大量吟詠昭君的詩詞、劇作中,也有一些對昭君出塞和親持歌頌態度的。唐人張仲素寫道:“仙娥今下嫁,驕子自同和。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元代文學家虞集寫道:“天下為家百不憂,玉顏錦帳度春秋。”清代女詩人郭潤玉寫道:“琵琶一曲干戈靖,論到邊功是美人。”
今人在這個問題上,站的高度就更高了。政治家董必武當年參觀了內蒙呼和浩特附近的昭君墓后,作詩贊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劇作家曹禺劇本《王昭君》,一反《漢宮秋》的格調,表現昭君義無反顧地擔當民族友好使者的重任,歌頌了她高尚的情懷。史學家翦伯贊也在《游昭君墓》的長詩中寫道:“千首哀詞萬首詩,同聲歌哭說妍媸,和親本是漢家策,出塞如何怨畫師。
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他不僅贊美昭君功績,而且針對認為昭君出塞是民族、國家恥辱的觀點,著文對昭君和親的意義作了精辟論述,指出“和親政策比戰爭總要好得多”。
香溪長流傳說美
昭君故里千百年來流傳著許多關于昭君的傳說。
香溪東源是神農架新華騾馬店的深渡河,西源是大神農架山南的白沙河,兩河在昭君村前響灘匯合,始稱香溪河。香溪原名“鄉溪”、“縣前河”。為何名“香溪”?一說:“香溪水味甚美,常清濁相間,作碧膩色,兩岸多香草,故名香溪。”(《興山縣志》)但最流行的說法卻都與昭君有關。相傳昭君出塞前曾回家鄉,對哺育過她的鄉溪依依難舍,便用葫蘆裝滿鄉溪水,準備帶到塞外。由于心情激動,手發抖,水濺了出來,濺到她的衣服上。她掏出手帕去揩,慌忙中,手帕落到溪里,上邊的香氣散開來,從此溪水就變香了,鄉溪也就因此改名香溪。也有人說,昭君臨水而居,常在溪中洗手,溪水都變香了,所以叫香溪。香溪邊的寶坪村有口楠木井。傳說井中本無楠木,昭君離村時,擔心井水干涸。她聽老人說楠木能鎖住井底黃龍,于是,便從三峽高山上砍來一根楠木放進井里。這口深、寬僅1米的井從此永不枯竭。至今,井中楠木猶存,井的東面石臺上立有著名書法家于立群手題“楠木井”三字的石碑。
香溪河中段有一汪清澈見底的深潭,不時冒著串串透明的水珠,名曰珍珠潭。相傳昭君在省親后離家那天,梳好頭,戴上鳳冠,披上霞帔,穿上彩裙,來到溪邊端詳自己的影子。不料有顆珍珠掉進溪水中,濺得串串水花往上翻。從此這里就出現一個深潭,人們都叫它珍珠潭。
香溪出產一種稀有魚類——桃花魚。它的學名叫桃花水母。說它是“魚”,可它無頭,無尾,無鰓,無鱗。手指大小,體呈傘狀,色澤透明,微帶乳白。流動時,一張一縮,悠然飄蕩。每到桃花盛開時節,一簇簇桃花魚像朵朵桃花,撒滿溪流之中,一閃一閃地隨波蕩漾,與岸上桃花交相輝映。當桃花凋謝時,它也隨花消逝。關于桃花魚,清代楊裕曾寫了首《桃花魚歌》:“春來桃花水,中有桃花魚。淺白深紅畫不如,是花是魚兩不知。花開正值游魚嬉,魚嬉轉移花影移。漁人不敢下釣絲,怕逐春風上舊枝。”這首詩因花出魚,疑魚是花,奇思妙想,饒有趣味。
相傳這桃花魚是昭君出塞前回鄉省親后才有的。一說桃花魚是昭君灑淚告別家鄉,淚水滴進溪里變成的。一說是昭君灑落的胭脂化成的。還有一說更為動人,說是兩岸的桃花變成的。當時昭君的船在溪中行走,桃花紛紛落進溪里,將木船團團圍住,脈脈含情,難舍難分。昭君很感動,就彈了一支《桃花送》的琵琶曲,隨著曲聲,桃花瓣變成了滿河浮游的桃花魚,讓出了一條路,送昭君遠行。真是山水花草皆有情。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保定之旅·易縣·易水悲歌
下一篇:朗朗齊魯月·曲阜之旅·孔廟·朗朗明月清輝萬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