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樂天授江州司馬》原文與翻譯、賞析
元稹
殘燈無焰影幢幢①,此夕聞君謫九江②。垂死病中仍悵望,暗風吹雨入寒窗。
【注釋】 ①幢幢(chuang床):搖曳不定的樣子。②九江:唐代稱江州,即今江西九江。
【詩大意】 就要熄滅的燈光暗淡而跳動著,使屋子里布滿了搖晃的陰影。恰在這樣一個凄苦的夜晚,聽到了你(指白居易)貶官九江的消息。我在病床上悵然想念著他的不幸遭遇,只感到陣陣寒風冷雨破窗而來襲遍周身。
【賞析】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元稹和白居易同以書判拔萃科登第,又同授秘書省校書郎。二人“詩章贈答”,“愛等兄弟”,從此結為生死之交。唐憲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元稹奉詔回朝,與白居易等共游城南。三月,出為通州(今四川達縣)司馬,白居易等送至鄠縣(今陜西戶縣)蒲池村為別。至通州后,元稹“染瘴(瘧疾)”臥床,白居易送來縠衫、紗袴,并附詩云:“莫嫌輕薄但知著,猶恐通州熱殺君。”(《寄生衣與微之因題封上》)八月,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消息傳來,元稹已瀕于病危,震驚之余,扶病寫下這首詩以抒發(fā)感慨。
元稹左遷外郡,身染重病,恰在此時又聽到了摯友被貶官的事,他心境的惡劣是可想而知的,這其中有對命運的悲嘆,也有對時世的憤慨。發(fā)而為詩,便構成了這首詩以悲哀為主,兼含憤激的情調(diào)。詩的首句寫眼前時景,“殘燈無焰”說明夜已深而人未寐,“影幢幢”寫燈光昏暗與搖曳,隱喻燈前人心事重重,動若懸旌。次句敘所聞,回扣題目。“此夕”承上景語,點明時間,“君” 指白居易 (樂天),點明人物。“謫九江” 即 “授江州司馬”,點明事件。按照事情發(fā)展的自然順序,本應先寫所聞,然后寫人不寐。但這樣寫易流于平淡,所以作者采用逆入的筆法,即首先描寫聽到消息后的感受,把這種感受溶入眼前景物,渲染一種悲劇的氣氛,使人能從中形象地體會到這一消息對于作者的打擊是何等的沉重。第三句由所聞轉(zhuǎn)入 “悵望”,想象著自己的好友遭貶外放中的種種痛苦。這種 “悵望”的心情在平時還可忍受,而自己現(xiàn)在是“垂死病中”之人,如何消受得了!明白了作者的這一層深意,再來看這個“仍”(仍舊) 字,就會覺出它的份量,說它 “一字千鈞” 恐不為過。“仍悵望” 三字,一本作 “驚坐起”,突出描寫消息給予人的震動,生動傳神,但終不如“仍悵望”三字可以把懷念、擔憂、怨憤等復雜感情表現(xiàn)得那般豐富和深長。讀者在“仍悵望”三字中盡可以注入自身的人生體驗,想象元、白的平日友情和此時此地的萬般懷念。第四句以景結情,宕出遠神。“仍悵望”三字蘊含深廣,若實寫情語,結束全篇,必然涵蓋不盡,反使 “悵望”之情淺露不堪。這里說當我苦守孤燈,長夜難眠的時候,耳目之所聞見,唯有風雨撲窗而已。窗間的風雨意味著心頭的風雨,或者說竟是心頭的風雨外化為窗間的風雨。這種化抽象為形象的手法,無疑增強了詩的感染力量。再從章法上看,“暗風”之 “暗”,“寒窗”之 “寒”,上應首句的 “殘燈”和更深,前后針線相接,一絲不爽。如此縝密的構思,也使全篇在敘事和抒情的交替之間保持了協(xié)調(diào)與完整。
元稹的這首詩,曾委托他的朋友熊孺登帶給白居易。白居易于元和十年冬初抵九江,不久,見到熊孺登,讀詩之后,便給元稹寫了一封信。信中說:“睹所寄聞仆左降詩云……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仆心哉!至今每吟,猶惻惻耳。”(《與元微之書》)當事人的感動,足以說明元稹的這首詩不僅情景相生、章法巧妙;而且具有真摯深厚的情感和催人淚下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門檻》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雨后草原》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