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曹鄴
一車致三轂,本圖行地速。
不知駕馭難,舉足成顛覆。
欺暗尚不然,欺明當自戮。
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不見三尺墳,云陽草空綠。
《李斯列傳》比較詳細地記敘了秦代政治家——李斯在戰國末期入秦后,如何從一個呂不韋的舍人,逐漸晉升為秦國丞相的歷史。其中既記載了他如何協助秦始皇迅速統一六國、焚書坑儒的史實,也記敘了秦始皇死后,他怎樣追隨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秦始皇的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以及他本人被趙高所殺,未得善終的歷史。詩人曹鄴讀《李斯傳》這首詠懷詩,抒發了激憤之情,具有耐人尋味的新穎性和深刻性。從結構上看,簡括而謹嚴,沒有枝蔓,沒有鋪排,十分凝煉。
詩的發端兩句,先以車輪為喻,借具體物象來展開議論。“本圖行地速”,本來的意圖是求快,是否能達到目的呢?緊接的兩句“不知駕馭難,舉足成顛覆”承上展開議論,認為這樣設計的三輪車是難以穩固前進的,因而達不到“速”的目的。一個“成”字,加深了詩的韻味,為后邊的議論、感嘆作了鋪墊。前四句為一節,而一節中每兩句各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五、六句,指責之情、譏諷之意已十分明顯。李斯入秦后,為什么能從一個客卿迅速上升到十分顯赫的地位?這里有一個從“欺暗”到“欺明”的過程。他從幕后為加強秦國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獻計獻策,轉向幕前去焚《詩》、《書》,禁私學。“自戮”是他多行不義的必然結果。一個“當”字顯出鋒銳,抒發了詩人極為憤怒的情感。
“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為全詩的主旨所在。這兩句詩的哲理,首先表現在它的深刻性。揭露了封建統治者一方面加強專制主義統治,另一方面又企圖遮掩其罪行。其次是它的形象性。李斯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干過許多傷天害理的勾當,詩人用這樣一個十分形象的句子,不僅鋒利機警而且妙趣橫生。此外,這種議論具有民主色彩,在封建時代也是有進步意義的。
全詩的結尾,詩人以李斯的悲慘下場作為結束,顯得格外入情。“云陽”是李斯被處決的地方。據《鹽鐵論·毀學》中記載:“李斯相秦,席天下之勢,志小萬乘,及其囚于囹圄,車制于云陽之市。”后來“云陽”也就成了典故之一,戲曲、小說常用以稱行刑的地方。李斯墓上的草綠了,但這絲毫改變不了他寂寞的悲慘的結局。這里的“綠”并不意味著生機與希望。結尾的“韻外之致”是引人深思的。
總之,這首詩重在議論,雖然以言志為本,但“不迫不露”,做到了議論精當,耐人尋味,表現出詩人非凡的才能。詩人曹鄴有許多作品,其詩能反映現實,揭發矛盾,對封建統治者有所諷刺,在晚唐詩歌中是頗具特色的。他的詩篇面對社會、面對人生,繼承和發揚了我國詩歌諷諭的優良傳統。
上一篇:《誡曾玉璟·[清]洪秀全》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讀史·[宋]陸游》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