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風景名勝區·九子泉聲》原文、賞析、鑒賞
九華十景之一。小天柱峰的東側,有一九子巖,又稱九子峰。峰壁是一整塊光滑的巖石,峰頂上列有九塊巨石,從遠處望去如同九子,回環向背,有如頑童一起嬉戲。巖下有一泉,名七布泉,又曰七布潭。泉水順著一條條石縫奔流直瀉,泉聲雷鳴,震蕩山谷,如同七條銀色的緞練散落在巖谷之中,濺起迷霧般的晶瑩水珠,然后緩緩流入濂溪。從雙溪至九子巖領略其壯觀景色,遠遠望去九子巖頂的頑童嬉戲瞬息之間“正”聆聽那腳下嘩嘩的泉流聲。兩景合一,故稱九子聽泉。這里不僅可以看到巍峨的山巒美景,還可見到許多惟妙惟肖的巖石,如九子巖下的斗雞石、三斧石等。
〔古詩文賞析〕 九子泉聲 清·周赟
泉, 泉,
滴瀝, 澄鮮。
透沙石, 滌云煙。
一瓢飲處, 九子巖前。
雪飛千尺練, 冰裂七條弦。
夜靜遠聞蓮漏, 雨余怒作濤喧。
鶴露松風聲許和, 高山流水調相連。
辟世枕之為吾洗耳, 大旱用汝代龍行天。
萬古源頭活水來不竭, 銀河一瀉到海茫無邊。
這是一首絕妙的寶塔狀詩,從一字到九字自上而下分行排列,恰似兩條瀑布自天而降,饒有風味。讀其內容,描寫用語亦佳,不象有些文字游戲詩的拼湊與無聊。
“泉,泉,滴瀝,澄鮮。透沙石,滌云煙。一瓢飲處,九子巖前。”開頭幾句,如特寫鏡頭,從泉的源頭寫起,逐步向下推移。先是滴瀝空明的大特寫,再推遠一些,寫它透過煙云沙石顯得更加潔凈,再點明它的位置,實際上是一個全景鏡頭。如果說這幾句全部采用實寫,那么“雪飛千尺練”以下六句便是采用各種比喻來寫九子泉的形象、色彩及聲音韻味。“雪飛千尺練”寫視覺色彩。自上而下,泉如千尺白練飛下;“冰裂七條弦”,說泉水從七條如冰裂的石縫中傾瀉而下,有如七條絲弦。這是視覺,又包含有聽覺因素。絲弦有優美動人的聲音,而飛泉也自有其美妙的音響。“夜靜遠聞蓮漏,雨余怒作濤喧。”在風和夜靜之時,那泉水聲音遠遠聽去象滴漏聲,而在大雨過后,其聲音便如驚濤怒吼。這兩句,著重聽覺感受的描寫。接著,詩人似乎嫌聽覺感受描寫未能盡意,便又補足兩句:“鶴露松風聲許和,高山流水調相連”。仙鶴在高鳴,與松濤聲、風聲混雜在一起。鶴露,據《風土記》載:“鳴鶴戒露,此鳥性警,至八月露降,流于草葉上,滴滴有聲,則高鳴相警。”在寧靜的夜晚,聽鶴鳴松風聲的唱和,也許是別具情趣的。高山流水之音,令人想起鐘子期與伯牙之典。伯牙善奏,惟鐘子期知音,鐘子期死,伯牙不復鼓琴。如今,聽此自然界的聲音,便如聽仙樂,似聽伯牙在演奏一般。“辟世枕之為吾洗耳,大旱用汝代龍行天。萬古源頭活水來不竭,銀河一瀉到海茫無邊”。隱居此泉之畔,泉聲足以為吾洗耳清心,消除世俗雜念;遇大旱天氣,此泉仍不枯竭,可以取代龍王,替天行道。其源遠流長,萬古不竭,如銀河自天而降直至大海,茫茫未有邊際。
作者周赟曾主修《九華山志》,對九華十景了如指掌,頗能道得其景物佳處妙處,往往詩寫得也很出色。此詩的形式與內容巧妙地結合起來,足見他的多才多藝,膽識過人。
(周家群)
〔現代散文〕 九子峰離九華街很遠,即使站在東峰之巔亦難看到它的真面目。游人慕羨其景,當在下山以后,從青陽城往南,翻過拾寶巖,然后沿著濂溪往東南走,越走越會感到風光綺麗,景色迷人。青猿峰、滴翠峰、碧云峰等撲面而來,使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覺。特別是九子巖旁的芙蓉峰,在云霧中忽隱忽現,瞬息之間變化萬端的景致,更使人神往。要是在春夏之交時節,遠遠就可以聽到嘩嘩的流水聲,看到七瀑飛流的壯麗景色。
九子峰的峰壁是一整塊的光滑巖石,左右峰巒迤邐屏立,似千尋城垣。九子峰則象巍然兀起的城頭碉堡。上峰頂只有峰下雙溪寺一條山路,雙溪寺似城下關隘。
雙溪寺背山面水,寺房巖石下有“潔泉”,其泉水清澈照人,細流涓涓。雙溪水橫流寺前,滔滔汩汩注入青通大河。寺后巖石林立。從巖石間走過僧人培植的藥圃、茶園、穿過果林、竹林,沿小路越向上路越窄,有的地方,臺階只有幾寸寬,象繩梯一樣垂掛在巖壁上,陡險異常。耳邊刮來陣陣山風,仿佛是兩腋生風。上峰頂,翻過狀如金雞的斗雞巖,轉過一廟殿來到谷口,但見這里四面峭壁如垣墻,古木遮空,云霧擁繞,宛如一個煙霞幽谷。一塊光滑微傾的巨大巖石,鋪于谷口出水處,下有深澗,名為垂云澗。聽落澗泉聲,浙浙瀝瀝,如撥絲弦,似拋珠弄玉,清脆悅耳。大雨過后,谷口垂云瀑布,飛流而下,澗底銀花四濺,如布霧露。上下云水一色,“飛瀑奔崖色皎然,飄空上下勢相連”,十分壯觀。附近還有七布泉,每當 一番驟雨之后,泉流飛鳴而下,一條瀑布輾轉為七折,似七匹白練垂空。群山如壁,萬壑奔流,山岳歡騰,令人驚心動魄。
山頂幽谷內,有一石雕古塔,塔前還有一尊石佛、一頭石獅,乃為唐宋遺物。石獅總是成雙對稱的,此處石獅何以孑然一軀? 于是,有人說它的同伴乘云駕霧,從垂云澗順流而下,又沿溪水上七布泉,到獅子峰去了,獅子峰不是有狀如獅子的怪石嗎?
九子峰頂上有九塊巖石,大如猛虎,小似嬰兒,近前細看,又似嬰兒偎倚母親周圍。九子峰名,乃至昔日九子山名,皆因此巖得名。東北不遠處,有“三斧巖”巖上象有斧劈痕跡,傳說是程咬金三斧頭砍出的,又傳為沉香劈山救母的“試斧處”,還傳是大禹治水時,為了疏通水道而劈留的遺跡。繞過三斧巖,就是滴翠峰下的透碧巖,雙峰山下的清隱巖。此處因宋代隱士陳巖隱居而得名,至今山上仍留有明代劉世疏親筆石刻“清隱巖”三字。附近,還有三游洞、十丈洞等名勝可游。
(個竹)
〔民間文學〕 在九華山七布潭附近,人們可以看到一塊“三斧石”,又叫三斧巖。
傳說很久以前,九華山七布潭連年漲水,泛濫成災,山下的老百姓常常受到水災的威脅。
這天,有個叫石磊的小伙子,來到九子巖砍柴,路過七布潭,忽然潭里旋起一陣大風,把他吹得昏頭轉向。他趕緊躲向一棵古樹后面。兩眼死死盯著七布潭。風越刮越大,潭中鼓起一股水柱,水柱在半空中向兩邊一分,接著有一條白霞從潭中騰起,白霞中露出一個兇神惡煞的怪頭。只見那怪物將嘴一張,頓時一股大水沖向山下。啊!原來是這個劣畜干的!
石磊回到村里,把所見的情況告訴了村民,大家紛紛想辦法。一個老農說:“有個叫大禹的,能治水治妖,但就不知道能不能找到他。”石磊聽了,急忙說:“只要有大禹,我一定要找到他,非治服這個兇神不可。”
石磊帶著干糧上路了,他走哇,走哇,不知走過了多少路,踏過了多少橋,淌過了多少河,翻過了多少山。
這天,正碰上大水,他險些被淹死。一個彪形大漢路過這里,把他救了起來,這大漢身大力強,兩腮長長的胡須,身上背著一把大斧,這斧子足有360斤開外,大漢問石磊:“你是外地人,到這里來干什么?”石磊把九子山七布潭鬧水災的事情告訴了大漢,那大漢說:“我去看看。”就隨著石磊來到了七布潭。
山民們見石磊領來了一個治妖的大漢,感激得熱淚盈眶,紛紛隨同大漢去治水。當他們趕到七布潭,潭中正好一閃,出現一道白霞,一個怪物探出頭來,張開大嘴向下面的山民們噴水。那大漢奮不顧身,手提板斧,騰空而起,對著兇神猛劈三斧,頓時,一聲怪叫,兇神立刻變成了一塊巨石,巨石上留著三道斧砍過的痕跡。這巨石便是現在的“三斧石”。大漢匆匆忙忙地走了,人們都猜想大漢一定是治水英雄大禹。
(湯莉 整理)
上一篇:詠《九華山風景名勝區》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咸寧·九宮山風景區》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