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傳奇編·湯顯祖·牡丹亭(第七出閨塾)
南宋初年,江西南安太守杜寶,有個聰明美麗的獨生女兒杜麗娘。父母愛如掌上明珠,聘請老儒生陳最良教她讀書。一天,杜麗娘偷偷去游后花園,在滿園春色中自嘆顏色如花,不得早成佳配。夢見花園牡丹亭畔,一位青年書生與她幽會。她思念心切,茶飯不進,不久成疾,至中秋佳節憂郁而死。臨死前她自畫小像一幀,并囑家人把她的尸體安葬在后花園梅樹下,把自畫小像藏在后花園太湖石中。不久夢中那位青年柳夢梅從廣州游學至此,拾得那幀小像,正在思慕畫中人時,麗娘鬼魂來和他相會。他們晚聚朝離,幸福地相處了一段時間。后來麗娘告訴柳夢梅,自己不過是一個鬼魂,但仍可還魂,希望把她救活。柳夢梅打開墳墓,杜麗娘果然回生。這時,杜寶改鎮淮安,遣夫人回京居住。在路上巧遇再生女兒麗娘,母女一道回到臨安。柳生應試之后,忽報金人包圍淮揚。麗娘擔心父親的安危,讓柳生前往探聽消息。當柳生趕到,淮安也已解圍,杜寶升任宰相,準備回京。杜寶見來歷不明的女婿,以為是盜墓騙子,便審問下獄,押解回京。金榜貼出,柳生高中狀元,遂從獄放出。但杜寶嫌女兒違反禮數,仍不肯相認。這時皇帝傳旨,柳夢梅和杜麗娘完婚,全家歡會,共慶團圓。
(末上) 吟余改抹前春句,飯后尋思午晌茶。蟻上案頭沿硯水,蜂穿窗眼咂瓶花。我陳最良,杜衙設帳,杜小姐家傳 《毛詩》,極承老夫人管待。今日早膳已過,我且把毛注潛玩一遍。(念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者,好也;逑者,求也。(看介) 這早晚了,還不見女學生進館,卻也嬌養的兇,待我敲三聲云板。(敲云板介) 春香,請小姐解書。(旦引貼捧書上,唱)
【繞池游】 素妝才罷,款步書堂下,對凈幾明窗瀟灑。(貼)《昔氏賢文》,把人禁殺,恁時節則好教鸚哥喚茶。
(見介) (旦) 先生萬福。(貼) 先生少怪! (末) 凡為女子,雞初鳴,咸盥漱櫛笄,問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學生以讀書為事,須要早起。(旦) 以后不敢了。(貼) 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時分,請先生上書。(末) 昨日上的 《毛詩》,可溫習? (旦) 溫習了,則待講解。(末) 你念來。(旦念書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末) 聽講: 關關雎鳩,雎鳩,是個鳥; 關關,鳥聲也。(貼) 怎樣聲兒? (末作鳩聲) (貼學鳩聲,諢介) (末) 此鳥性喜幽靜,在河之洲。(貼) 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內關著個斑鳩兒,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末) 胡說!這是興。(貼) 興個甚的那? (末) 興者,起也,起那下頭。窈窕淑女,是幽閑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來求他。(貼) 為甚好好的求他? (末) 多嘴哩。(旦) 師父,依注解書,學生自會。但把詩經大意,敷演一番。(末唱)
【掉角兒】 論六經 《詩經》最葩,閨門內許多風雅。有指證姜嫄產哇,不嫉妒后妃賢達。更有那詠雞鳴,傷燕羽,泣江皋,思漢廣,洗凈鉛華。有風有化,宜室宜家。(旦) 這經文偌多? (末)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沒多些,只“無邪”兩字,付與兒家。
書講了,春香,取文房四寶來模字。(貼下取上) 紙筆墨硯在此。(末) 這甚么墨? (旦) 丫頭,錯拿了。這是螺子黛,畫眉的。(末) 這甚么筆? (旦作笑介) 這便是畫眉的細筆。(末) 俺從不曾見,拿去,拿去。這是什么紙? (旦) 薛濤箋。(末) 拿去,拿去,只拿那蔡倫造的來。這是什么硯? 是一個? 是兩個?(旦) 鴛鴦硯。(末) 許多眼? (旦) 淚眼。(末) 哭什么子? 一發換了來。(貼背介) 好個標老兒,待換去。(下換上) 這可好?(末看介) 著! (旦) 學生自會臨書,春香還勞把筆。(末) 看你臨。(旦寫字介) (末看驚介) 我從不曾見這樣好字,這甚么格?(旦) 是衛夫人傳下美女簪花之格。(貼) 待俺寫個奴婢學夫人。(旦) 還早哩。(貼) 先生,學生領出恭牌。(下) (旦) 敢問師母尊年? (末) 目下平頭六十。(旦) 待學生繡對鞋兒上壽,請個樣兒。(末) 生受了! 依 《孟子》 上樣兒,做個“不知足而為屨”罷了。(旦) 還不見春香來。(末) 要喚他么? (末叫三度介) (貼上) 害淋的! (旦作惱介) 劣丫頭! 那里來? (貼笑介) 溺尿去來。原來有座大花園,花明柳綠,好耍子哩! (末) 哎也! 不攻書,花園去,待俺取荊條來。(貼) 荊條做甚么? (唱)
【前腔】 女郎行那里應文科判衙,止不過識字兒書涂嫩鴉。(起介)(末) 古人讀書,有囊螢的,趁月亮的。(貼) 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螢把蟲蟻兒活支煞。(末) 懸梁刺股呢? (貼) 比似你懸了梁,損了發; 刺了股,添疤納; 有甚光華? (內叫賣花介) (貼) 小姐,你聽一聲聲賣花,把讀書聲差。(末) 又引逗小姐哩,待俺當真打一下! (末作打介) (貼閃介) 你待打、打這哇哇,桃李門墻、險把負荊人嚇煞。
(貼搶荊條投地介) (旦) 死丫頭! 唐突了師父,快跪下。(貼跪介) (旦) 師父恕他初犯,容學生責認一遭兒。(唱)
【前腔】 手不許把秋千索拿,腳不許把花園路踏。(貼) 則瞧罷。(旦) 還嘴,這招風嘴把香頭來綽疤。招花眼把繡針兒簽瞎。(貼)瞎了中甚用! (旦) 則要你守硯臺,跟書案,伴詩云,陪子曰,沒的爭差。(貼) 爭差些罷。(旦持貼發介) 則問你幾絲兒頭發? 幾條背花?敢也怕些些夫人堂上,那些家法?
(貼) 再不敢了! (旦) 可知道。(末) 也罷,松這一遭兒,起來。(貼起介) (末唱)
【尾聲】女弟子則爭個不求聞達,和男學生一般兒教法。你們工課完了,方可回衙,咱和公相陪話去。(合) 怎辜負的這一弄明窗新絳紗。(末下)
(貼作從背后指末罵介) 村老牛! 癡老狗! 一些趣也不知。(旦作扯介) 死丫頭!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他打不的你? 俺且問你: 那花園在那里? (貼作不說) (旦笑問介) (貼指介) 兀那不是? (旦) 可有什么景致? (貼) 景致么? 有亭臺六七座,秋千一兩架,繞的流觴曲水,面著太湖山石,名花異草,委實華麗。(旦) 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旦) 也曾飛絮謝家庭,(貼) 欲化西園蝶未成。(旦)無限春愁莫相問,(合)綠陰終借暫時行。(同下)
設帳: 教書。《毛詩》: 指漢代魯人毛亨和趙人毛萇所傳的《詩經》。《昔氏賢文》: 書名,用格言編成的一種初學讀本。“雞初鳴”三句: 載于《禮記·內則》篇,是舊時代做子、女的生活守則之一。姜嫄產哇: 相傳姜嫄是黃帝的曾孫帝嚳的妃子。她在天帝的大腳踐印上踏了一腳,因而有孕。生下來的兒子就是后稷。見《詩·大雅·生民》。哇,通娃。不嫉妒,后妃賢達:《詩·周南》中有 《樛木》、《螽斯》等篇,詩序、朱熹注都牽強附會地認為它的是寫后妃不妒忌,其實這些都是古代戀歌。詠雞鳴: 指《詩·齊風·雞鳴》。傷燕羽: 指《詩·邶風·燕燕》,是一首送別詩。思漢廣: 指《詩·周南·漢廣》,是一首思念愛人的詩。泣江皋: 指《詩經·召南·江有汜》。薛濤箋: 唐代名妓薛濤制的箋紙。蔡倫: 東漢時代人,紙的發明者。標老兒: 不知趣的人。美女簪花: 本來用來形容書法娟秀。見《金石萃編·楊震碑跋》。奴婢學夫人: 是學不象樣的意思。平頭: 凡計數逢十,叫做齊頭數。平與齊同。
不知足而為屨: 不了解腳大小而去買鞋。屨,鞋子。語本《孟子·告子》。應文科判衙: 去應考,(考取后)做官坐堂辦事。書涂嫩鴉: 隨便寫幾個字。涂鴉: 亂涂,字寫不好,好象老鴉。趁月亮: 南齊江泌點不起燈,晚上在月亮下讀書。(見《南齊書·江泌傳》)。蟲蟻兒: 泛指昆蟲,此指螢火蟲。刺股: 戰國時蘇秦刻苦學習,怕自己倦極睡去,用鉆子刺大腿。(見 《戰國策·秦策·蘇秦始將連橫》。門墻: 師門。《論語·子張》:“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 背花: 背上被鞭打的傷痕。流觴曲水: 宜于游宴的曲水。流觴,古代人在修禊的日子,把裝著酒的杯子 (觴) 放在水上,順水流下去。遇到水灣(曲水) 停下來,就拿來喝。禊,原是三月上巳在水邊祓除不祥的一種祭典。飛絮謝家庭: 晉謝道蘊以“柳絮因風起”詠雪而得名。此處用以指自已象謝一樣有詩才。
《牡丹亭》是我國古代一部充滿積極浪漫主義的偉大劇作。作品通過杜麗娘為愛情而病,為愛情而死,為愛情而復生的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禮教對個性的摧殘和對婦女的壓抑,熱情地歌頌了青年男女反對封建禮教,追求愛情自由,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在當時具有積極的反封建意義。
劇中主人公杜麗娘從小在嚴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長的。父母為了把她培養成為一個典型的知書識禮的“賢妻良母”,還特地請了一個腐儒作先生。這個溫順的少女,從 《詩經》首篇中引動了情思,一旦接觸了大自然的春天,她便感到生活的美,青春的美,她對愛情開始覺醒。當她在夢中與柳夢梅結合后,她的性格發生急劇的變化,由拘謹、嬌怯,而到對理想大膽地追求。她抑郁而死,靈魂擺脫現實世界的種種束縛,終于找到柳夢梅,結為夫妻,并且為愛情起死回生。她正是由于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對封建禮教的強烈反抗,才爭得了自由和幸福。她的慘死,概括了封建時代無數女性深受禮教迫害的悲慘命運; 而她的復活,則充分表現了她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對幸福理想的熱烈憧憬。
《閨塾》為 《牡丹亭》全劇的發展起著有力的鋪墊作用。劇作家運用喜劇氣氛和人物對比的手法,將老腐儒陳最良、杜麗娘及丫環春香置于喜劇沖突中刻畫,顯示人物的個性特色。通讀原文,我們可以發現劇作家把人物置身于充滿封建教化而毫無鮮活之氣的書塾中,通過眾多的細節設置,讓他們進行最充分的活動。
戲一開場,圍繞著入塾時間早晚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問題,作者的妙手已認真地設計細節,運用“筆筆風來,層層空到”的手法,在十分含蓄的對比中描寫了三個人的不同心情意趣。老腐儒陳最良吟些無聊的詩句后,覺得“這早晚了,還不見女學生進館,卻也嬌養的兇”,便要“敲三聲云板,”催她的上學。被束縛于“儒門舊家教”的杜麗娘,只把讀書當作一種安閑舒適、意境優雅的文化享受。而天真頑皮的春香卻對讀書不感興趣,毫不掩飾地嘀咕:“《昔氏賢文》,把人禁殺,恁時節則好放鸚哥喚茶。”
接下來三人見面,麗娘“先生萬福”,春香“先生少怪”,語氣間態度各有不同。陳最良因她的遲到而加以訓斥,麗娘不無委曲地恭謹回答說:“以后不敢了。”而春香卻調皮地說怪話:“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時分請先生上書。”竟敢嘲笑陳最良認為神圣的女子守則。通過這個細節刻畫,進一步顯示出人物思想、性格間差別。陳最良雖裝腔作勢,其實是麻木不仁之人,他的言行舉動,無一不從陳腐的封建教條出發。春香則從她所理解的生活出發,她很天真,有點稚氣,不懂封建禮教,一切無所顧忌。
讀 《關雎》的細節,使我們既好笑小丫(環春香的不懂讀書偏愛胡說插嘴,又可笑老腐儒實在難以維持師道尊嚴。在這里許多貌似插科打諢的情節,其實都有深意寓之。陳最良只會“依注解書”,絲毫不懂賞識文房四寶和書法藝術價值,甚至講出“做個‘不知足而為屨’罷了”的迂腐話。麗娘始終不失溫良恭順之態,盡管已經意興喪失殆盡,但還要討好陳最良,“繡對鞋兒”給師母上壽。春香則在聽講時調皮搗蛋,溜到后花園玩耍后還不怕挨打,頗為得意地講給小姐聽。在輕松的喜劇氣氛中,劇作家讓人物依照自己的性格行動和發展。而春香鬧學是人物性格發展的必然,也是這出戲的高潮,她大膽無忌地揶揄、否定封建文人所津津樂道的古人讀書故事,在她眼里“囊螢的,趁月亮的”讀書,是“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螢把蟲蟻兒活支煞”; 懸梁刺股好比“你懸了梁,損頭發; 刺了股,添疤納。”而且聽到賣花聲引逗杜麗娘,這怎能不遭到維護封建正統思想的腐儒陳最良毒打! 而杜麗娘始終不動聲色,只斥責春香而已。
讓我們再看這段細節:“ (旦) 俺且問你: 那花園在那里? (貼作不說) (旦笑問介) (貼指介) 兀那不是? (旦) 可有什么景致?(貼) 景致么? 有亭臺六七座,秋千一兩架,繞的流觴曲水,面著太湖山石,名花異草,委實華麗。(旦) 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剛剛還教訓春香“腳不許把花園路踏”的杜麗娘,竟然陪著笑臉向春香打聽花園景致,說明她和春香一樣對游園是頗感興趣的。但她在這之前她卻不動聲色。當弄清“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之后,卻又冒出一句“且回衙去”,真可謂神來之筆!
湯顯祖善于運用潛臺詞揭示和突出人物隱蔽的思想感情。麗娘被整日拘禁在繡房和書塾之中,不僅與社會隔絕,而且與充滿生機的大自然隔絕,連一絲春天的氣息也呼吸不到。當春香向她透露有“流觴曲水”、“名花異草”的后花園的春光時,她竟忘了貴族小姐的身份和平日父母的嚴訓,不禁失聲發出驚嘆,向往生機盎然的三春美景。可她“發乎情,止乎禮義,”顧慮老爺聞知怎好,而說出“且回衙去”的話來。這一細節精細入微地揭示了杜麗娘復雜的內心世界,準確地刻畫了一個有朦朧個性解放要求卻又承受著過重精神壓力的大家閨秀的思想性格。
在這出戲里,陳最良作為杜麗娘的對立面,讓麗娘和他發生隔膜、分歧、對異,她忸忸怩怩,半推半就,含蓄而近于矜持,嬌羞而近于怯懦。這就是她具有獨特個性的反抗與追求。她沒有春香的大膽、活潑,但其整個思想遠遠超出春香之上,她是自己的思想和行動的主宰。她有怨恨,有不滿,她在追求著光明與自由,然而,步履維艱,每邁出一步都是那樣沉重與困難。
上一篇:古典名劇·琵琶記·牛氏規奴
下一篇:戲曲名著·傳奇編·湯顯祖·牡丹亭(第十二出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