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登鸛鵲樓》原文與賞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黃河流域的三晉大地,曾經是古老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而位居黃河中游、三晉腹地的晉南,更是名勝琳瑯、俊才輩出。王之渙其人,其《登鸛鵲樓》詩,以及其所登之樓,都堪稱華夏文化的精萃。
鸛鵲樓,又作鸛雀樓,為北周將軍宇文護在蒲州時所建。蒲州治所即今山西省永濟縣,唐朝時屬河中府。鸛鵲樓原址有說在舊城西南城上者;也有說在黃河中流的高阜處者?;蛑^因有鸛鵲棲其上,故名之。沈括《夢溪筆談》記載說:“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現代人的眼光中,三層樓其實是算不了什么的,可是在唐代來說,這恐怕就是相當雄偉的高大建筑了,并且由于樓建筑在高基上,前能夠瞻望中條山,下可以俯瞰浩浩黃河,視野極為開闊,因此便成了當時著名的登臨勝地,吸引了許多詩人來此憑眺。大自然的雄博壯美,喚起了詩人們詠山歌水的興致,寄慨感懷的情思,名篇佳什不斷產生,至唐中葉,就已經有人把關于鸛鵲樓的題詠匯編成《河中鸛鵲樓集》 了。而在眾多的題詠之中,王之渙的這首《登鸛鵲樓》卻是獨出高秀,勝人一籌,獨步千古的最著名的優秀詩篇,至今仍萬口流傳,光彩常新。
這首詩為五言絕句,只有四句20個字,卻涵納著萬千的氣象和顛撲不破的哲理。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描寫詩人登樓望中所見到的景象。一般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都會以為“白日依山盡”寫的是一輪落日向著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然有的析者,以為詩中的“山”即“中條山”,中條山在蒲州城的東南方向,而“白日”亦非落日,所以此句當意為: 日當中天,摩擦著中條山峰的頂顛向前運轉,隨著深邃的崇陵巨壑伸展,一直到詩人目力的盡頭。其實這一句的理解應該是: 一輪白日西沉,向山巒依盡,已經挨著了山尖,而并沒有沉沒。如果依照第二種理解,則此句當為“白日依山走”了,所以關鍵是一個“盡”字。這一句不僅點明了望中所見的白日和山巒,而且表明了時間,這是寫實。下一句的“黃河入海流”,卻是實中有虛,“黃河”自然是詩人眼中所見,而大海卻很遙遠,所以“入?!碑斒窍胍?,這是“縮萬里于咫尺,而使咫尺有萬里之勢”的表現方法。這一句的關鍵在“流”字,一字之妙,突出了滔滔黃河洶涌澎湃、奔騰咆哮的萬里激流之勢。這兩句的獨特之處,在于作者在登樓所望中的諸多景象之中,單單擷取了白日、高山、黃河、大海四種景象,這也是天地之間最為博大壯觀的景象。這樣寫不僅視野極為開闊,氣勢非常雄渾壯麗,而且也表現出作者開闊博大的胸襟和豪放磅礴的情懷。
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這首詩的精華所在。從字面上看似乎并沒有什么驚人之處,然而作者正是在極平凡之處見高標,極普通之中見深刻。這兩句是即景生情的詩句,也許作者一邊往更高一層的樓上攀登,一邊油然地自語著:“要想看得更遠些,就再往上爬一層樓吧!”語言就是這樣普通,而這也是詩人當時真實思想感情和精神欲望的客觀寫照,但這里卻蘊涵著一種極為普遍而又非常深刻的哲理,所以,千百年來,它不僅成了人們口頭上的成語,而且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至理名言。這兩句又是妙筆生花的詩句,不僅語意翻新,出人意表,而且把詩篇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遼闊的視野,含蓄深遠,耐人尋味。它不僅是詩人向上進取精神的抒發,高瞻遠矚胸襟的坦露,更能啟迪人們的思想靈魂。
自古以來,敘寫登高覽勝,寄慨感懷情思的山水詩篇,可謂瑰寶奇葩、琳瑯滿目,而王之渙的這首小詩能以極樸素淺顯的語言、高度形象概括的藝術魅力,天衣無縫、出人意表的表現手法和熟練技巧,使詩篇情、景、理三者兼勝,情景相激、理趣橫生,實在是難能可貴的,這也就是這首詩膾炙人口,成為千古絕唱的精妙之處。
上一篇: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鐘芳《登黃金臺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