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歐陽修《唐六臣傳論》原文|注釋|賞析
歐陽修
嗚呼!始為朋黨之論者誰歟?甚乎作俑者也,真可謂不仁之人哉!
予嘗至繁城,讀《魏受禪碑》,見漢之群臣稱魏功德,而大書深刻,自列其姓名,以夸耀于世。又讀《梁實錄》,見文蔚等所為如此,未嘗不為之流涕也。夫以國予人而自夸耀,及遂相之,此非小人,孰能為也!漢、唐之末,舉其朝皆小人也,而其君子者何在哉?當漢之亡也,先以朋黨禁錮天下賢人君子,而立其朝者,皆小人也,然后漢從而亡。及唐之亡也,又先以朋黨盡殺朝廷之士,而其余存者,皆庸懦不肖傾險之人也,然后唐從而亡。
夫欲空人之國而去其君子者,必進朋黨之說;欲孤人主之勢而蔽其耳目者,必進朋黨之說;欲奪國而與人者,必進朋黨之說。夫為君子者,故嘗寡過,小人欲加之罪,則有可誣者,有不可誣者,不能遍及也;至欲舉天下之善,求其類而盡去之,唯指以為朋黨耳。故其親戚故舊,謂之朋黨可也;交游執友,謂之朋黨可也;宦學相同,謂之朋黨可也; 門生故吏,謂之朋黨可也。是數者,皆其類也,皆善人也。故曰:欲空人之國而去其君子者,唯以朋黨罪之,則無免者矣。
夫善善之相樂,以其類同,此自然之理也。故聞善者必相稱譽,稱譽則謂之朋黨;得善者必相薦引,薦引則謂之朋黨。使人聞善不敢稱譽,人主之耳不聞有善于下矣;見善不敢薦,則人主之目不得見善人矣。善人日遠而小人日進,則為人主者,倀倀然誰與之圖治安之計哉! 故曰: 欲孤人主之勢而蔽其耳目者,必用朋黨之說也。
一君子存,群小人雖眾,必有所忌,而有所不敢為。唯空國而無君子,然后小人得肆志于無所不為,則漢魏、唐梁之際是也。故曰:可奪國而予人者,由其國無君子; 空國而無君子,由以朋黨而去之也。
嗚呼! 朋黨之說,人主可不察哉! 傳曰“一言可以喪邦”者,其是之謂歟??刹昏b哉,可不戒哉!
這是一篇史論文章,為歐陽修所撰《新五代史》卷三十五《唐六臣傳》的一段議論。全文縱橫捭闔、淋漓盡致地闡發了作者對所謂“朋黨說”的斥責,旗幟鮮明,立論精警,邏輯性強,環環相扣構成了本文的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一篇有極強說服力的議論文。
唐六臣是指唐哀帝時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文蔚、楊涉,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張策,吏部侍郎、太常卿趙光逢,御史大夫薛貽矩,禮部尚書蘇循六人。這六位仕唐的臣子雖性格不同,為人各異,且都沒有什么超俗的才能、蓋世的功業,但哀帝被迫遜位以后,他們卻不約而同搖身一變,當上了梁太祖朱溫的高官,一齊輔佐新朝主子。這種行徑在封建正統觀念甚強的史官歐陽修眼中,無非是一群德行兩虧的小人,因而就為他們作了一篇合傳。他們由唐仕梁,而大書“唐六臣”者,乃是寓褒貶于一字的《春秋》誅心之法。
在六臣本傳之前,歐陽修還精心結構序論一篇,歷述唐末朝中政局,以“白馬之禍”為鑒,意在總結唐朝覆亡的歷史教訓,并揭示出撰《唐六臣傳》的目的。唐哀帝天祐三年 (906),梁王欲舉自己的親信張廷范為太常卿,宰相裴樞極力反對,認為太常卿一官當以清流為之,梁王因而大怒,借故將裴樞、獨孤損、崔遠等七人貶官,隨后又同賜死于白馬驛。此后又誣在朝忠于唐室反對梁王的縉紳之士為朋黨,坐貶死者達數百人之多,這就是有名的“白馬之禍”。據此,歐陽修認為:“唐之亡也,賢人君子既與之共盡,其余在者皆庸懦不肖、傾險獪猾、趨利賣國之徒也。不然,安能蒙恥忍辱于梁庭如此哉!”
這篇《唐六臣傳論》即在六人本傳之后,承引論之緒,又延引漢末史實,繼續發揮議論朋黨說的荒謬,與前序論前后呼應,相映生輝,完整地體現了作者的史學思想。
唐吳兢《貞觀政要·任賢》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歐陽修撰寫《唐六臣傳論》的目的正是借古鑒今,用歷史為現實服務。景祐三年 (1036),宋代范仲淹與宰相呂夷簡在朝中發生爭論,呂攻訐范“所引用,皆朋黨也”,結果范仲淹罷知饒州,太子中允尹洙自訟與仲淹師友,館閣校勘歐陽修移書責諫官高若訥坐視不救,結果范、尹、歐陽三人同被貶,朋黨之論也由此而起,拉開了斗爭的序幕。慶歷四年 (1044),朝中推行新政,朋黨之論又起,杜衍、范仲淹、歐陽修等被指為朋黨,憤激之下,歐陽修寫下了《朋黨論》一文。該文中說:“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然臣謂小人無朋,唯君子則有之”,似乎承認了君子有朋黨之說,實則乃是從“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這一角度論證的;《唐六臣傳論》則從另一角度論證朋黨說之偽,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及“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立論,不承認君子有朋黨了。二文選擇的論述角度不同,卻殊途同歸,皆以孔子學說為旨歸,顯示了作者運用儒家傳統思想分析歷史、解釋歷史的觀點。這雖有一定的片面性,但由于文章組織的嚴密、論證與論據結合得天衣無縫,層層剝筍,語言質樸而富于表現力,終于贏得了令人信服的魅力。
歐陽修寫這類史論文章好用“嗚呼”二字表達感嘆之意,據他自己解釋是因為:“昔孔子作《春秋》,因亂世而立治法;余為本紀,以治法而正亂君,發論必以‘嗚呼’,曰:此亂世之書也!”(《文獻通考·經籍考》卷十九引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這種作法曾受到清人章學誠的譏諷:“只是一部吊祭哀挽文集,如何可稱史才!”(《章氏遺書》外編一《信摭》)但平心而論,如果不理會作者有意繼承《春秋》筆法的實質,那么此文前后兩用“嗚呼”,卻有警世的妙用。如文章開頭于“嗚呼”以下故設問語:“始為朋黨之論者誰歟?”而下句又不作正面回答,僅以“不仁之人”為斷語,點明了全篇立論主旨,開門見山,筆力千鈞!
文章第二段筆鋒一轉,徑寫自己在繁城(故址在今河南臨穎縣西北)所見《魏受禪碑》文及平居所讀《梁實錄》的事實,將漢、唐兩段極其相似的歷史事件組織在一起,大發感慨。由于論據的選擇典型,從而將歷史的個別升華為歷史的普遍,為以下闡述朋黨說可導致亡國的極大危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順水推舟之效。讀者誦讀至此,感情為之震撼,必然身不由己地隨著作者的思路而下,猶如江河行地,無遮無攔。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李膺、郭泰等正直之士與之斗爭,終于釀成兩次黨錮之禍。反對宦官專權諸人及其族人友朋皆被指為黨人,免官禁錮,此后漢獻帝在繁城被迫禪位魏文帝曹丕,東漢覆亡。歐陽修寫唐末之際的歷史,特意選擇似曾相識的漢末史實為證,就是為增加文章的說服力,打動讀者。
封建時代,一朝一代的興亡衰替自有其政治、經濟方面的深刻原因。封建帝王借朋黨之名盡除朝中正士,是其政治腐敗、經濟破產下的產物,是行將亡國時的現象而非原因。作者在議論中將現象當作原因來考察,是有偏頗的。專制社會中。皇權至高無上,一旦政權衰弱,國家機器就會運轉不靈,朝綱混亂,上下閉塞,而這時的封建帝王擔心的卻往往是大權旁落,所以極易于聽信朋黨說而猜忌叢生,終于導致濫殺臣屬的舉措,其國也每每隨之為強有力者所替代。歐陽修意圖用這種怵目驚心的事實告戒封建帝王,而不作更深入的探討,因為其目的僅此而已。全文論點若細究起來不夠完善全面,但由于文章寫法的成熟,恰恰可以彌補論點的不足和缺陷,這也從反面顯示出文章技巧的極大成功。
文章第三段緊承上文,進一步揭示朋黨說的起因。在作者看來,朋黨說的興起是在朝奸佞小人有目的行動,意在“空人之國而去其君子”、“孤人主之勢而蔽其耳目”,從而“奪國與人”。他們以此為武器,將朝中正人君子及其親戚故舊、交游執友、宦學相同者和門生故吏一網打盡,以便行其不法,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然而此段文字對于朋黨的界定僅是表面形式上的,容易貽人口實,所以文章第四段又對朋黨作了內涵上的分析。
文章第四段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淺顯道理入手,完善自己的議論,力求無懈可擊?!吧普弑叵喾Q譽”與“得善者必相薦引”二句,實際闡明的是君子“群而不黨”的儒家理論,從而論證君子“善善之相樂”而無所謂朋黨的事實,斥責了小人倡言朋黨說的荒誕。
文章第五段又轉入對君子正言立朝作用的肯定,分析了小人之所以要將君子趕盡殺絕的原因,使全文議論達到了高潮?!翱蓨Z國而予人者,由其國無君子,空國而無君子,由以朋黨而去之也”,這是對朋黨說倡言者的最為有力的一擊,因為它最能引起統治者的矚目。
文章最后一段又轉入感嘆,與首段相呼應,對全文論點進行總結,造成一種再三強調、反復陳言的回環效果。“一言可以喪邦”出自 《論語·子路》篇,有一次魯定公問孔子說:“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婉轉回答了這個問題,認為人君之語:“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 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文中用“一言可以喪邦”一語,是指朋黨說足以亡國,以期引起統治者的再次矚目,引為戒鑒,言簡意賅,發人深省,耐人尋味,言有盡而意無窮地傳達出作者的思想,足以令人掩卷深思。
劉勰《文心雕龍·論說》云:“原夫論之為體,所以辨正然否,窮于有數,究于無形……故其義貴圓通,辭忌枝碎; 必使心與理合,彌縫莫見其隙,辭其心密,敵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以此衡量這篇史論,極中肯綮。全文除去首尾兩段感情色彩濃烈的議論外,第二段以漢、唐史實為主,做好下面議論的準備;下面三段議論層層深入,每段后皆以“故曰”總括全段大義,要言不煩,極其卷舒自如之勢,鞭辟入里地將朋黨說批駁得體無完膚,置朋黨說的倡言者于死命,失去反唇相譏的機會。
作者歐陽修是宋代著名文學家、古文大家,對后世影響甚大。他所撰寫的《新五代史》貫申所謂《春秋》義法,并以之作為評人論事的準的,達到為宋代統治階級服務的目的,雖不無迂腐之處,但由于他語言運用簡練得體,文章邏輯細針密線,結構布局精心獨到,因而誦讀之下,瑯瑯上口,鏗鏘有力,自有一種義正詞嚴的魅力在。作者自己對文章道與文的聯系是相當重視的,他認為文章“不能縱橫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雖行乎天地,入于淵泉,無不之也”(《答吳充秀才書》),也許正是此文合乎他立命安身的儒家道統,寫起來才會得心應手,揮灑自如,有一種“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氣勢。
上一篇:蘇轍《吳氏浩然堂記》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曾鞏《唐論》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