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孫光憲
雞祿山前游騎,邊草白,朔天明,馬蹄輕。
鵲面弓離短,彎來月欲成。一雙鳴云外,曉鴻驚。
〔鵲面〕弓名。〔(chang)〕弓衣;弓袋。〔鳴(xiao)〕一種響箭。
本篇選自《花間集》。花間派詞家所詠,往往詞與調合,調即是題,如《女冠子》則詠女道士,《虞美人》則詠虞姬之類。雖說浮艷綺靡構成《花間集》的基本創作風格,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其中少數以《定西番》、《甘州遍》為題的詞的作者,敢于突破單純表現女子生活和男女相思的題材樊籬,將筆觸伸向邊地關塞,開北宋歌詠征戍的先聲。而孫光憲這首借題發揮的詞作,不敘塞外風沙苦寒,不抒征夫思歸幽怨,直接展示戍邊戰士的颯爽英恣,更顯得獨具一格。
詞的上闕側重描述人物活動的環境背景,先從地點落筆。雞祿山即雞鹿塞,在今內蒙古杭錦后旗,為古代貫通陰山南北的咽喉要沖,漢筑城塞于此,以抵御北方匈奴對中原的劫掠侵擾。五代宋初邊患未絕,此地仍為戰場。“雞祿山前游騎”一句,筆墨簡潔,既展現邊塞的備戰情勢,又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和任務,靜中含動。繼之以“邊草白,朔天明”六字勾勒塞外特有景色,點明季節與時間。古塞雄關,時值秋深,衰草枯白,晨色熹微,戍邊游騎策馬巡哨,馳騁沙原……,作者純用白描手法,以區區十五字的篇幅,便動靜有致地鋪開一幅清晰生動的遠景畫圖。“馬蹄輕”一句則以輕捷飛揚的馬蹄襯托出騎手縱馬奔騰的矯健身姿,為下闕的人物形象刻劃進行鋪墊。
“鵲面弓離短”則一反上闕從容舒緩的筆調,顯得急促突兀。弓袋短淺,正宜于遇警時快速抽弓。這帶有典型特征的細節描寫,凝縮了游騎發現敵情,勒馬收蹄,抽弓搭箭等一連串急速的動作過程,造成緊張的氛圍。“彎來月欲成”又以動寫靜,動中顯靜,恰如電影中的特寫鏡頭,將人物挽強弓如滿月的形象定格,以突出其機敏、鎮定和英武的性格特征。緊接著轉換畫面,把讀者的視線引向“朔天”,但見兩支響箭風馳電掣,騰空疾飛。“鳴云外”是弓弦“彎來月欲成”的必然,亦點明射程之高。后一句則以箭聲驚雁強化了畫面的視覺和聽覺效果,可以想見邊塞戍樓上的將士遙見遠天雁行飛散時引起警覺的情景。全詞到“曉鴻驚”戛然而止,但作者繪聲繪色的描寫,卻使人仿佛覺得鴻雁受驚,散于天際的鳴聲不絕于耳……
清人陳廷焯在其所著《白雨齋詞話》中說:“孫孟文詞,氣骨甚遒,措語亦多警煉。”這首與婉麗香軟的花間風格迥異的《定西番》詞即是明證。
上一篇:《夜上受降城聞笛·唐·李益》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少年行·清·黃景仁》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