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王嘉·石床玉盤》鑒賞
董偃常臥延清之室,以畫石為床,文如錦也。石體甚輕, 出郅支國。上設(shè)紫琉璃帳, 火齊屏風(fēng),列靈麻之燭,以紫玉為盤,如屈龍,皆用雜寶飾之。侍者于戶外扇偃。偃曰: “玉石豈須扇而后涼耶?”侍者乃卻扇,以手摸,方知有屏風(fēng)。又以玉精為盤,貯冰于膝前。玉精與冰同潔澈。侍者謂冰之無盤,必融濕席,乃合玉盤拂之,落階下,冰玉俱碎,偃以為樂。此玉精千涂國所貢也。武帝以此賜偃。哀、平之世,民家猶有此器,而多殘破。及王莽之世,不復(fù)知其所在。
(《拾遺記》)
這段文字記載了漢武帝弄臣董偃的兩件生活小事:臥石床和玉精盤盛冰。
石頭本是很重的東西,而董偃所臥石床的石體甚輕,可見其奇異; 石出郅支國,產(chǎn)地何止千里,可見其得來之不易; 臥石床上無須“扇而后涼”,可見其珍貴。石床如此,床周圍的陳設(shè)也很講究: 上設(shè)紫琉璃帳, 旁列火齊屏風(fēng)。 連小小的燭盤也都是用雜寶飾之。他用于消暑的盛冰器皿玉精盤,也異常珍貴,是千涂國所貢而為漢武帝所賜。一個(gè)弄臣,日常生活就已如此奢侈豪華,王公貴族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
文中對火齊屏風(fēng)的剔透洞亮和玉精盤的潔澈的描繪,很具特色,都不是直接加以形容,而是通過侍者的眼神、舉動(dòng)間接顯示之: “以手摸,方知有屏風(fēng)”。“謂冰之無盤……乃合玉盤拂之,落階下”。屏風(fēng)之透亮,玉精盤之潔,可供讀者盡情想象,比之實(shí)寫更為生動(dòng)。
文中寫主人公的兩次動(dòng)靜也很有意思: 一次告訴為他扇涼的侍者: “玉石豈須扇而后涼耶?”在侍者為未見,在董偃習(xí)以為常,可見兩者生活之懸殊。一次是當(dāng)侍者因不識玉精盤,連同冰一起拂落在地,冰玉俱碎,而“偃以為樂”。珍貴寶器毀于一旦,他卻毫不在乎,可見君主對他的驕縱。這一切,文章都是用客觀的口氣記載下來的,但透過文字的表面,可以窺見所寄寓的褒貶之意。
《漢書·東方朔傳》附載偃事,說他先后得到武帝的姑姑陶公主及武帝的寵幸,“郡國狗馬、蹴鞠、劍客,輻湊董氏”。這段文字可作正史的補(bǔ)充。
上一篇:《明·魏學(xué)洢·短歌跋》鑒賞
下一篇:《魏晉南北朝·劉義慶·石王爭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