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袁枚
結綺樓邊花怨春, 青溪柵上月傷神。
可憐褒妲逢君子, 都是《周南》傳里人。
張麗華是南朝陳后主寵幸的貴妃。《南史·后妃傳》寫道:張貴妃發長七尺,鬢黑如漆,其光可作鏡子。舉止雍容嫻雅,神態端麗,兩眼顧盼有神。貴妃常于閣上梳妝打扮畢,憑欄遠眺,從宮中遠遠望去,就象仙女下凡,神彩飛揚,楚楚動人。
張麗華性聰慧,善察言觀色,很得陳后主歡心。至德二年,后主于昭光殿前建臨春、結綺、望仙三閣,富貴華麗,無與倫比,奇花異木,香氣撲鼻。后主自居臨春閣,張貴妃居結綺閣,而皇后因素無寵于后主,別居求賢殿。張麗華才辯強記,后主怠于政事,百司啟奏,宦者進請,他都將張麗華置于膝上,共決之。宦官們聽不明白的,她能夠條理清楚地重復一遍,無所遺漏;人間發生的一言一事,她知道后馬上告訴后主,因此越發得到寵愛。隋軍破陳,入建康臺城,后主和她一起避入井中,后被俘,斬于青溪中橋。
歷史學家和歷代的統治者都是將陳朝的滅亡歸罪于張麗華的,袁枚不同意這種看法,所以他寫道:“結綺樓上花怨春,青溪柵上月傷神。”結綺樓上的花正在埋怨春天,不是她要亂春,而是春天的季節使她爭妍斗媚的。青溪柵上的月亮親眼目睹張麗華無辜地死于隋軍刀下,傷心得神彩全無。不僅張麗華不是“禍水”、“尤物”,就是歷代史學家、文學家大加撻伐的褒擬、妲己,也是純潔善良、德貌雙全的。可惜她們沒有遇上好的君主,不然的話都會成為《詩傳》中所贊美的有德后妃。
袁枚“是一位中國罕有的大思想家”(楊鴻烈《袁枚評傳》),他的思想最灼灼照人處,就是具有強烈的懷疑精神和離經叛道色彩。此首詩借詠張麗華,行翻案文章,寓意深刻,發人深思。從藝術上看,前兩句借雙關、擬人等手法,先點出作者的主旨,然后筆鋒陡然一轉,在第三、四句里借題發揮。語氣委婉,情深意切,堪稱詠史佳作。
上一篇:《度大庾嶺·清·朱彝尊》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念奴嬌 登石頭城·元·薩都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