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無家別》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杜甫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鼙。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谿。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藜?
題云《無家別》,猶云無家可別。詩起八句追述無家的根由。“天寶后”,指安史之亂發生以后。句前冠以“寂寞”——此二字含空廓荒涼和冷清無聲意。“園廬”,田園與廬舍。“蒿”,草名; “藜”,植物名,二者泛指雜草、野草。“但”,僅也。詩首二句寫戰爭以來無處不空廓凄冷,一派喪亂景象,什么都沒有,僅有野草了。接四句寫“我里百余家”的慘狀后,引入自身:“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里”,舊時縣以下的基層單位。但歷代其制不一。《管子·度地》: “百家為里”。“賤子”,謙稱自己。“蹊”,小路,亦泛指道路。“舊蹊”而要“尋”,可見景物全非,戰爭破壞嚴重,給百姓造成多么大的苦難!
接六句述其回鄉后之所見: “久行見空巷”,既見巷之“空”,也見巷之“長” (“百余家”),言外有極其頹敗荒寒意。日本無肥瘦,說,“日瘦”,用字尖新。“瘦”,含細削、窄小、單薄等義。這里指日光微弱黯淡。再說其“氣慘凄”,是加倍形容,但景中含情,實是此中人的感受。這時觸目所見是:“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豎毛、怒我、啼叫,三個動作,三種形態。其所以如此猖狂,蓋久不見人,足見里巷的荒涼。他走遍周圍的地方,最后才發現: “一二老寡妻。”由此,故里荒涼之狀尤可見。敘述過歸來后所見,接四句寫此刻的心態: “本枝”,指原來棲息的枝條,比喻本土、家鄉。故鄉雖一片荒涼,又怎會嫌棄?下面緊承“且窮棲”而想象仍和過去一樣荷鋤灌畦(種菜),但這里用了一個“獨”字,暗應題目的“無家”。不想事情突然生變:“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鼙”。“鼓鼙”,古代軍中常用的樂器。指大鼓和小鼓。“習鼓鼙”,指再次應征。
最后,再寫應征的感慨。“本州役”,在本州服役。這似可稍覺寬慰,但即轉入傷情:“內顧”,回顧家里。“攜”,當為,離心,有二心。已無家室可戀,故說也不會有二心了。接“近行”,應“本州役”,言在近地服役,勝于遠行不知何往為好。又似稍覺寬慰,但實為下二句鋪墊: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齊”,同,一樣。詩謂已無家可歸,近行遠行反正都一樣。沉痛之情,昭然可見。《杜詩鏡銓》曰: “然總是無家,亦不論遠近矣。此處語意共有三層轉折,強作曠達而愈益悲痛。”這是翻進一層的寫法。接四句哀痛母親死亡。此詩作于乾元二年,上距天寶十四載安祿山叛亂,整整五年。“溝谿”,同溝壑。原義“溪谷”,引申指野死之處。至此,以憤懣詰問極其沉痛語結束全篇:人生已落到無家可別,黎民百姓還怎樣活下去呢? “蒸”,蒸民。“黎”,黎元、黎民。黃生注曰: “詩言內顧無妻也,永痛無母也,母亡妻去,曲盡無家之慘。” (引自《杜詩鏡銓》)
浦起龍云: “末二,以點(題)作結。‘何以為蒸黎’,可作六篇(按,指“三吏”、“三別”)總結。反其言以相質,直可云‘何以為民上’?” (《讀杜心解》)此六篇可作“詩史”看,它從各個方面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杜詩詳注》引盧元昌曰: “先王以六族安萬民,使民有室家之樂。今新安無丁,石壕遣嫗,新婚有怨曠之夫婦,垂老痛陣亡之子孫,至戰敗逃歸者,又復不免。河北生靈,幾于靡有孑遺矣。”杜甫的偉大處是與這些詩篇密不可分的。
上一篇:陸龜蒙《新沙》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李商隱《無題》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