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游白水書付過》鑒賞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上。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壓有巨人跡數十,所謂 “佛跡”也。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俯仰,度數谷。至江山月出,擊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復與過飲酒,食余甘煮菜,顧影頹然,不復甚寐,書以付過。東坡翁。
《東坡志林》
元祐八年九月,宋哲宗親政,下詔改其年為紹圣元年,恢復新法。蘇軾由于與新派黨人持有不同政見,又一次受到政治迫害,被貶廣東地區。本文即寫于此時。
蘇軾散文題材豐富,風格多樣,但始終貫串著他那“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的藝術精神。本篇短文選取了他與幼子過游廣東白水佛跡院的二、三景和三、四事,信手寫來,風韻天成,傳達了白水山的自然風采,并隱約透露出作者在娛情山水中矛盾復雜的心態。
在簡潔流利的敘事中融入生動傳神的片斷描寫,是本文的基本特點。作者幾乎惜墨如金地敘述人事,即使是寫要翻越好幾道山的歸程,也僅用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俯仰,度數谷”寥寥數語輕輕帶過,既簡明扼要,又完整生動,歷歷可尋。每至山水勝景的關節處,并不隨便放過,而抓住其總體特征,用一二句話進行點染。文章或寫瀑流“雪濺雷怒”的非凡氣勢,或寫江月 “擊汰中流,掏弄珠璧”的流光異采,都別有一種精神寄托在內,因而顯得情韻生動。
篇末,作者自謂“顧影頹然,不復甚寐”,是把握本文思想脈絡的重要眼線。至此,作者游歷白水的一舉一動,一事一景,都具有了某種更為深沉的意蘊,稍稍透露出作者的難以平靜的心緒,十分耐人尋味。
上一篇:《清·鄭燮·游江》鑒賞
下一篇:《明·袁宏道·游紅螺崄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