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論語·子擊磬于衛》鑒賞
子擊磬于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 “有心哉,擊磬乎! ”既而曰: “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
子曰: “果哉! 末之難矣。”
(《論語》)
《論語》的一個值得稱道之處,在于它并不恪守“為尊者諱”,也不把孔子奉為至高無上、永遠正確的偶像。因而使我們能夠較為真切地從中窺見這位東方先哲的真實面目。
在《論語》 (以及其它史籍) 的記載中,學富五車、能言善辯的孔子,卻往往在一些地位較為低下的平凡人物面前陷入啞口無言的境地。本篇即是其中一例。孔子敲著石磬抒發不被世人理解的郁悶,恰巧一位挑著草筐的人路過孔子門前,見此情形感嘆道: 這擊磬人看來是有心事啊。過了一會兒,卻又不屑地說: 這么敲著石磬發牢騷未免太雞毛狗碎了吧。沒人了解自己,那就隨它去好了,就好比過河,要是水深, 就只好穿著衣裳過去; 要是水淺, 倒不妨撩起衣裳䠀過去。
看來,孔子是被這挑筐人平常話語中孕含著的某種哲理意味震懾了,以至無言以對,只有無可奈何地自找臺階,嘆道: 說得好干脆,看來是講不服他了。
“深則厲,淺則揭。”挑筐人的觀點實際上代表了中國文化中的一條大思路,那就是順其自然,存心于可有可無之間。而孔子的郁悶及其一時難以恰當地表達出的想法,則是中國文化中的又一條大思路,那就是,積極入世,尋求一種認真的使命感、功名心和道德人格意識。這兩種思路交織在一起,竟構成了奇詭多姿、驚心動魄的中華民族史。
上一篇:《先秦·左傳·子產不毀鄉校》鑒賞
下一篇:《先秦·左傳·子西論夫差》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