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沈周·聽蕉記》鑒賞
夫蕉者,葉大而虛,承雨有聲,雨之疾徐疏密,響應不忒①。然蕉何嘗有聲,聲假雨也。雨不集,則蕉亦默默靜植; 蕉不虛,雨亦不能使之為聲;蕉雨固相能也。蕉,靜也;雨,動也。動靜戛摩而成聲②,聲與耳又能相入也。迨若匝匝活活,剝剝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諷堂,如漁鳴榔③,如珠傾,如馬驤④。得而象之,又屬聽者之妙矣。
長洲胡日之,種蕉于庭,以伺雨,號聽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動靜之機者歟?
(《石田詩文鈔》)
這篇小記有聽覺的美感,動靜的哲理,很象一首絕妙的散文詩。
雨打在闊大的芭蕉葉上,發出種種響聲,作者聽了,覺得非常悅耳,猶如欣賞音樂。那聲音,或大或小,或疾或徐,或疏或密,時而象僧眾在佛堂念經,時而象漁人舉棒擊水驅魚,時而象珠落玉盤,時而象萬馬奔騰,匯合起來,簡直就是一章交響樂。
作者在獲得美感之余,還悟出 “動靜之機”的理趣。雨與芭蕉,一動一靜“戛摩而成聲”,產生美妙的音響。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此種感受,“得而象之,又屬聽者之妙”。聽者須有一種審美的心境,一雙審美的耳朵,方能聆此清音,并形成美的意象。這已觸及到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關系問題了。
小記的語言也具詩美,富有節奏感,音樂感。八個象聲迭詞,使人如聞其聲; 四個形象的比喻,引人進入具體的情境;句尾“滂”、“浪”、“堂”、“榔”、“驤”等字,互相葉韻,讀來鏗鏘悠揚。
上一篇:《清·龔鼎孳·吃野草說》鑒賞
下一篇:《唐·柳宗元·哀溺》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