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良桐為琴》原文|注釋|賞析
工之僑①得良桐焉,斫②而為琴,弦③而鼓④之,金聲而玉應⑤,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⑥。使國工⑦視之,曰: “弗古⑧!”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⑨焉;又謀諸篆工⑩,作古窾(11)焉;匣而埋諸土。期年(12)出之,抱以適市(13)。貴人過而見之,易(14)之以百金,獻諸朝(15)。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16)也! ”
工之僑聞之,嘆曰: “悲哉,世也! 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17)之,其與亡矣(18)。”遂去,入于宕冥之山(19),不知其所終。
(《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注釋 ①工之僑——作者虛構的人物。②斫(zhuo)——砍。③弦——作動詞用,裝上弦的意思。④鼓——彈。⑤金聲而玉應——象用金屬和玉器制成的樂器互相應和。是以此形容琴聲的優美動聽。⑥太常——專門掌管祭祀禮樂的官名。⑦國工——國內優秀的樂工。⑧弗古——不是古董。⑨斷紋——裂紋。以示年代久遠。⑩篆工——刻字工人。(11)古窾(kuan)——古代鐘、鼎等祭祀禮器上鑄刻的文字。(12)期(ji)年——一年,(13) 適市——到市場上去。(14)易——買。(15)朝——朝廷。(16)希世之珍——世界上稀有的珍品。(17)圖——謀算。(18)其與亡矣——大概要同這個世界同歸于盡了。(19)宕冥之山——作者假托的山名。
賞析 本文構思精巧,運用了古代雜文作者慣用的虛托人物、借物為喻的手法。
工之僑用精良的桐木做琴,聲音優美,有如金玉和鳴,十分動聽,但僅僅因為不是古董,便受到樂師的冷遇,不被看重。于是工之僑將這把琴進行作偽造假的處理: 讓漆工為之作出以示年代久遠的裂紋; 又請刻字工人為之鑄刻上古代的文字; 更把它埋在土中一年之久,使之象一件出土的古物。同樣是這把琴,只因外表具有了這些古董的特征,便被貴人“易之以百金”,被樂師視為“希世之珍”。作者通過琴的遭遇,尖銳地諷刺了盲目崇古者一味以古為珍、以古為美的褊狹心理,批評了這種人只因好古、崇古,以致真假不辨、以假古董為真寶物的可悲可笑的愚昧行為。
更為可貴的是,作者就此生發的“悲哉,世也! 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 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的深沉議論,更具有警戒世人、驚醒世人的作用。他明確指出,這種保守思想,如“不早圖之”,任其發展下去,國家將有滅亡的危險。由長期的歷史積淀形成的頌古非今的保守心態普遍存在,作者對社會現狀的憂慮,說明他眼光犀利、思慮深遠,也體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
作者提出的盲目崇古的危害性,在今天也還很有啟發意義。我們偉大祖國古老文化的傳統,的確是世界文明的寶藏,但如果陶醉在昔日的創造、發明和古代的文明中,光輝的傳統便會成為沉重的歷史負擔,將在我們迎接新世紀新科技的挑戰中,成為絆腳石。
上一篇:張天翼《航空救國之一端》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大釗《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