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隴頭水》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宋]陸游
隴頭十月天雨霜,壯士夜挽綠沉槍。臥聞隴水思故鄉,三更起坐淚數行。我語戰士勉自強:“男兒墮地志四方,裹尸馬革因其常,豈若婦女不下堂?” “生逢和親最可傷,歲輦金絮輸胡羌。夜視太白收光芒,報國欲死無戰場!”
《隴頭水》,為古樂府《橫吹曲辭》之一,原來多寫游子飄泊在外的痛苦心情。陸游這首《隴頭水》是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冬,在山陰時作。全詩共十二句,采用對話的形式,每四句構成詩歌感情發展的一個階梯,逐層深入地抒發詩人報國無門的怨憤。
前四句,先從詩人對戰士的誤解寫起,為詩歌的感情發展反襯一筆。詩歌以“隴頭”句開篇,點明了地點、時間和氣候。 “隴頭”,在今甘肅省境內,為古代中國的西北邊陲前線要塞。這里地高天寒,環境惡劣,每年十月就降落嚴霜。第二句,即寫在這樣嚴寒的氣候中,邊防戰士深夜不眠,手握用精鋼制造的“綠沉槍”,嚴陣以待,他們是為了建功立業嗎?從“綠沉槍”中已經暗示出來,杜甫《重過何氏五首》說: “雨拋金鎖甲,苔臥綠沉槍”。宋·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卷十八解釋說: “槍甲皆器之犀利者,不以功名為務,故雨拋苔臥也。”原來這些戍邊戰也有老杜之牢騷。緊接“臥聞隴水思故鄉,三更起坐淚數行”。致使引起詩人的誤解,以為戰士們真的厭戰思鄉了。
中間四句,順承前四句,寫詩人由誤解而對戰士的勸勉,他開導戰士們說,男子大丈夫生下來就應該有四方之志,像東漢馬援說的“男兒要當死于邊野, 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手中邪!”(《后漢書·馬援傳》)馬援這番豪言壯語,引起了后世愛國志士們的共鳴,他們往往援引入詩, 自勵勵人,令人奮發,催人自強。
最后四句,寫戰士的回答。他們說,生下來雖有四方之志,但是,生不逢時,偏偏遇上了南宋王朝的“和親”政策,歲歲用車裝載大量的金銀布帛送到“胡羌”那里,此景此情,豈不令人悲傷。然而,更悲傷的還是“夜視太白收光芒,報國欲死無戰場”。在我國古代傳說中,太白星是主上公大將軍之象。南宋王朝的上公大將們已經隱身匿跡了,剩下我們這些“夜挽綠沉槍”的戰士,想為國捐軀,也沒有殺敵報國的戰場。因此,只有“臥聞隴水思故鄉,三更起坐淚數行”了。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陸游這首《隴頭水》采用了欲揚先抑的誤會反襯法,跌宕有致地描繪出戍邊戰士的高大形象,抒發了報國無門的憤懣情懷,痛斥了南宋王朝屈辱投降賣國求榮的可恥行徑。
上一篇:陸機《門有車馬客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隴西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