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呂·上小樓]自適(其二)(王愛山)》原文|翻譯|賞析|釋義
思古來屈正則,直恁地稟性僻。受之父母,身體發膚,跳入江里。舍殘生,博得個,名垂百世。沒有由管他甚滿朝皆醉!
見元楊朝美輯《太平樂府》卷四、明無名氏輯《樂府群珠》卷一。原作共四首,這是第二首。此曲借對屈原憤世沉江行為的否定,來表現超然于濁世的自適之情。作品以隱逸之士所持的道家思想來觀照屈原的行為,因而認為屈原的沉江是“稟性癖”,而舍棄生命換得名垂百世更是沒有意義,從而從反面表達了對隱逸自適生活的肯定,也與這組曲中的其他三首正面贊美隱逸生活的曲子構成主題的和諧統一。以道家思想的價值體系來觀照屈原的行為是元散曲中的一種時尚,如白樸[仙呂·寄生草]《飲》所寫“不達時皆笑屈原非,但知音盡說陶潛是”即是這一類的典型。這類作品在對屈原的否定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中,每每蘊含著對現實深深的不平乃至絕望,王愛山的這支小令也是如此。
上一篇:《[中呂·上小樓]自適(其三)(王愛山)》原文|翻譯|賞析|釋義
下一篇:《[中呂·上小樓]自適(其四) (王愛山)》原文|翻譯|賞析|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