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調·撥不斷(五首)·一
嘆寒儒,謾讀書,讀書須索題橋柱。題柱雖乘駟馬車,乘車誰買《長門賦》?且看了長安回去。
[雙調·撥不斷] (五首)是一組顯示作者思想感情變化和內心自相矛盾的小令:他曾經熱衷于功名進取,而懷才不遇,不為當朝統治者所賞識,只好隱居避世;但他又不甘心就這樣消極無為地了此一生,因而,還懷著一線渺茫的希望,在等待著時運的到來。
第一首,寫封建時代,文人眼前的兩種可能的出路:或者像司馬相如那樣,學成文武業,賣與帝王家;或者是在布衣中物色英雄人物,輔佐他圖王圖霸。由于元代長期廢棄科舉,第一條道路是走不通的;走第二條路,又未免要擔風險,結果就只能選擇退隱的第三條路。這是當時沉悶的現實在散曲創作中的反映,也是馬致遠自身消極思想的表現。頭一句,“嘆寒儒,謾讀書”,文人學士刻苦讀書有什么用呢?下面用了兩典故來回答。一是“讀書須索題橋柱”:司馬相如未達時,從四川去長安求取功名,途經升仙橋,曾題“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此橋” (見《成都記》)。后來,果然功成名就;二是“乘車誰買《長門賦》?”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序》說:武帝的陳皇后失寵,被置于長門宮,聞司馬相如善作賦,便奉黃金百斤,請相如作《長門賦》,以悟主上。后來,陳皇后果復得武帝寵幸。全曲的意思是說,現在的文人學士即使有司馬相如的才能,又有誰會賞識呢?姑且逛逛長安的市面,然后回鄉隱居去吧!此曲在形式上用了連環調,即“頂真格”,下句開頭二三字承襲上句末尾二三字,蟬聯而上,讀來特別順口。
上一篇:越調·采蓮女(三首選二)·一·|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中呂·朱履曲(十首選三)·一·|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