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驟雨打新荷》元好問》原文|翻譯|賞析|釋義
綠葉陰濃,遍池塘水閣,偏趁涼多。海榴初綻,妖艷噴香羅。乳燕雛鶯弄語,有高柳鳴蟬相和。驟雨過,珍珠亂撒,打遍新荷。人生百年有幾,念良辰美景,休放虛過。窮通前定,何用苦張羅。命友邀賓玩賞,對芳樽淺酌低歌。且酩酊,任他兩輪日月,來往如梭。
金、元人的思想,和唐、宋人已有很大不同。唐、宋時人的思想中,當然也有感嘆人生易老、富貴難求,或者不滿社會現實,因而消極逃避、歸隱田園、忘情山水的,如唐代的王維、孟浩然、陸龜蒙,宋代的林逋、姜夔等人,但其主流是積極進取,對人生充滿樂觀向上的昂揚之氣的。但是金、元時期,社會較為黑暗,讀書人尤其感到沒有出路,所以,及時行樂和歸隱山水幾乎成了這一時期文人的共同思想。這種思想,在元代散曲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幾乎成為元散曲中一個最重要的主題。
這首曲,是金代著名文人元好問的名作。據陶宗儀《輟耕錄》卷九說:“〔小圣樂〕乃小石調曲,元遺山先生好問所制,而名姬多歌之。俗以為〔驟雨打新荷〕是也。”
這一段話告訴我們幾個問題。第一,這首曲名叫〔小圣樂〕,屬小石調,但一般人又叫它〔驟雨打新荷〕。隋樹森《全元散曲》所收,就標明為〔雙調·驟雨打新荷〕。第二,這首曲的作者是元好問,而且是他的“自度曲”,也就是說,〔小圣樂〕也好,〔驟雨打新荷〕也好,都是元好問自創的新調。第三,此曲在當時很受歡迎,“名姬多歌之”,可見它受歡迎的程度。
《輟耕錄》說它是“小石調”,而《太平樂府》引標明是“雙調”,什么原因不得而知。但問題倒不是很大,因為小石調和雙調都是商調式,即以商音(略等于今天的“2”)為主音的調式,只不過小石調是中呂商,雙調是夾鐘商,比小石調低一度。但兩調所表現的情感和風格又有所不同。據元燕南芝庵《唱論》說,“小石調唱旖旎嫵媚”,“雙調唱健捷激裊”。從此曲的意境來看,可能歌者認為以雙調演唱更適宜一些而作了改動。
散曲一般比較短小,分片的也不多。這首曲應該算是散曲中的長調,而且分為上、下兩片。
上片寫景,下片抒情,走的還是詞的老路。其實就此曲的語言來看,和詞也差不多。
綠葉陰濃,海榴初綻,是盛夏景色。在池亭水閣消夏,面對一池新荷,風過處,陣陣荷香,讓人想起周邦彥的名句“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蘇幕遮》)。岸上石榴花開了,一朵朵,一簇簇,花間燕飛鶯歌,高柳垂絲,蟬鳴相和,已是人間美景。更有驟雨突來,如點點珍珠,打在新荷上。觀其景,飛珠濺玉;聽其聲,蓬蓬勃勃。此時此景,讓人陶醉其中,流連忘返。
然而,面對如此良辰美景,作者的態度卻是非常消極的,流露的不過是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思想。
“人生百年有幾”?盧摯倒有一個解釋。他在〔雙調·蟾宮曲〕中說:
想人生七十猶稀,百歲光陰,先過了三十。七十年間,十歲頑童,十載尪羸,五十歲除分晝黑。剛分得一半兒白日,風雨相催,兔走烏飛。仔細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
“窮通前定”是托詞,“淺酌低歌”是實質。“何用苦張羅”,不妨說是無法張羅,處在元代初年的讀書人,命運確實是很難由自己掌握的。所以“且酩酊”是無奈。在這看似瀟灑的詩句中,包含的卻是無比的辛酸,無比的落寞。
上一篇:《《驪山懷古》 張養浩》原文|翻譯|賞析|釋義
下一篇:《《高祖還鄉》 睢景臣》原文|翻譯|賞析|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