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左司從汪參政分省陜西》言情贈友詩歌
重臣分陜去臺端,賓從威儀盡漢官。
四塞河山歸版籍②,百年父老見衣冠。
函關月落聽雞度③,華岳云開立馬看。
知爾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長安④。
明初詩人高啟雖然死于壯年,殞折太速,他的詩未能熔鑄洗煉,自成一家。但是由于他才華橫溢,感情豐富,又經歷了元末明初由戰亂分裂到回歸統一的滄桑變化,具有生活見聞實感,所以他的詩歌總是以清新豪健,內容深厚見長,成為明初首屈一指的詩人。《送沈左司從汪參政分省陜西》堪稱體現他個性特色和藝術才華的代表作品。
這首詩作于明太祖洪武二年,時作者在明朝京都金陵(今南京) 修 《元史》,適逢朝廷大臣汪廣洋離開御史中丞職位出任陜西,擔任戰后恢復秩序的工作,作者的好友沈左司也隨同前往。故友分離,感慨系之,寫下了這首送別詩。詩中借為友人送行,簡括地寫出了祖國光復統一的新氣象,表達出詩人歡欣喜悅的心情。
整首詩可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首、頷兩聯,是寫眼前,通過描繪現實,贊頌祖國收復統一后的大好形勢。
首聯,寫朝廷大臣出任行省的長官。一開始就呼應標題,開門見山,交待了主要事件和人物。洪武二年八月,大將徐達平定陜西后,明太祖令汪廣洋分擔陜西事務,汪離開掌管監察、執法的御史臺職務而去,當時隨從的都是明朝的官員,儀表威嚴端莊,很有氣派。分陜,相傳周朝初年,周公、召公分陜而治,后來朝廷官員出任地方長官也稱分陜。漢官,用來借指明朝官員,《后漢書·光武帝紀》: 光武帝劉秀收復長安,他的部下都穿著漢朝官吏的正規服飾,“老吏或垂涕曰: ‘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 ”在這里作者巧用典故,敘寫今事,毫無斧鑿痕跡。
頷聯緊承一、二句,點明了出行的時代背景。意謂: 明王朝繼元朝而統治中國,四面險要的山河都歸于朝廷的版籍,中原父老從外族統治下解放出來,重新看到漢族的衣冠服飾。百年,是舉成數而言,實際上元人統治中國為九十七年。這兩句借直筆描繪,渲染出明朝初葉的時代氣息,歌頌了明太祖平定禍亂,收復陜西,統一南北,使人民能夠休養生息,字里行間洋溢著輕松快樂的情緒。
第二部分包括頸、尾兩聯,是寫想象,借助聯想勾畫出了沈、汪赴陜沿途所見情景。
五、六兩句,作者在和友人告別之際,憑著奇特的想象,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借關中古跡名勝寫友人赴陜途中的見聞: 等到月落雞鳴就可以從容走過函谷關,在云開霧散之時就能勒馬觀看壁立千仞的西岳華山。在這里,詩人巧妙引用孟嘗君雞鳴過關的典故,反用其事,賦予新意,顯得極為貼切。
最末兩句是對友人的期望和勸慰,體現了詩人寬闊達觀的胸懷。意思是,知道您西行時必定回首東望,因為如今江左的金陵已是當日的長安了。作者勸慰友人,盡管你遠離京都,分赴陜西,但如今四海一家,天下統一,行人也絕無別離惆悵之感覺。他以自己豁達的心胸來勸勉友人,在無限的遐想之中寄寓了深厚的友情。
有人說高啟的詩作有如 “佛山秋色”的工藝品,雖然維妙維肖,可惜缺乏活潑的生命力。這個評價是失之偏頗的。從這首詩可看出高啟詩的特色,既不像以往文人送別詩那樣纏綿悱惻,感情細膩,也不像其他詩人那樣僅僅抒寫朋友間的恩恩怨怨,深厚情誼,而是將朋友間的情誼和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與祖國同憂樂,為光復而歡慶,感情熱烈真切,格調高昂激越,無疑會使友人受到莫大的鼓舞。詩中把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結合,想象豐富,意境雄闊。就體裁而論,它是一首很好的七言律詩,對仗工穩,音韻和諧,四聯依起、承、轉、合結構而成,顯得有條不紊,精煉含蓄。所以沈德潛曾盛贊此詩: “音節氣味,格律詞華,無不入妙,青丘集中為金和玉節。”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詩人善于用典,給典故注入嶄新的時代內容,使之煥發出新意,成為詩歌中不少缺少的部分,做到了傳神入化,渾然無跡。例如借漢官威儀寫明朝官員聲勢氣派,借月落雞度寫友人西行度過函谷關,都非常貼切,足見筆力。
注釋
①沈左司: 其名不詳。左司,左司郎中,中書省的屬官,掌管司中的事務工作。汪參政: 即汪廣洋,洪武元年(1368) 為中書省參政,相當于副宰相。洪武二年出任陜西,洪武十二年被貶自殺。分省: 朝廷官員到地方處理臨時事務。②四塞: 指四面皆有天險,可作屏障。《史記·蘇秦列傳》: “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 ③函關: 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縣,戰國時為秦國與東方國家的界關。聽雞度: 《史記·孟嘗君列傳》載: 齊國孟嘗君被囚于秦國,后得脫出逃,半夜至函谷關,關門未開。守關人規定雞鳴才能開門出入,孟嘗君怕追騎迫近,當時賓客中有人會學雞啼,得以出關。④江左: 長江下游地區,指當時明朝的首都金陵。長安: 為漢唐建都之地,這里以長安指京都。
上一篇:《送楊九思赴廣西都尉經歷》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送范評事入關》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