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樓》言情贈友詩歌
紅闌六曲壓銀河,瑞霧霏霏濕翠羅。
明月不知蒼海暮,九疑山下白云多。
這首乍看是一首單純寫景抒情的七言絕句,實際為感情深蘊、意境宏闊的情詩佳作。作者李氏,其生平不可考,只知為明“趙瑗妾” (沈德潛《明詩別裁》)。這位不見經傳的明代女詩人卻為我們留下了一首值得品味的好詩。
詩的開頭兩句“紅闌六曲壓銀河,瑞霧霏霏濕翠羅”。可用“樓高”、“夜深” 、“閨閣” 、“思婦”八個字來概括。“紅闌六曲”是指有著曲廊的樓臺。一個 “壓”字,則夸張地寫出了樓宇之高。不難想象,將銀河都壓在下面的樓宇可謂真高矣。而且,這個“壓”字也使讀者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沉重感,是何情如此之沉,又是何物如此之重呢?我們不得不加以細細的品味。“瑞霧”即是濃霧。能和銀河一比高低的樓臺,肯定是夜幕所籠罩下的樓臺,而此時又恰是多霧的時分。“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李清照《漁家傲》 )。天霧彌漫,水汽濕濃,霧氣弄濕了久佇高樓女子的翠衫。“翠羅” 二字點出了女主人公,而與前邊的 “紅欄”相照應,暗示女子所處的乃是閨閣高臺。“瑞霧”是女主人公心情的外化,“霏霏”則再次讓我們感受到了女子的抑郁。我們仿佛看見了一位在濃霧彌漫的深夜,佇倚高樓,心懷愁緒的麗人形象。然而,“無言誰會憑欄意” (柳永 《蝶戀花》 ) ,那女子有何感慨,又心系何人?我們無從得知。只是朦朧地感到女子的心中有一種深深的情思。
詩人采用了 “先抑后揚”的手法。如果說詩的前兩句是對含情不露的年青女子的靜態白描,那么詩的后兩句正是這女子心理活動的全部外化,是情感的張揚宣泄。在月白風靜,霧飛霜清的深夜,思婦高樓獨倚,遠瞰煙霧籠罩下的八百里洞庭,仰望明月,心中涌出無限的感慨: 明月透過那厚厚的云層,在大地上投下淡淡的光影,而對于情深似海的 “我”來說,那明月是不曾曉得我心中的情思的。古人常視 “明月” 為知己,李白就有“我寄愁心與明月” 的詩句。然而詩人卻反寫一筆: 明月難與我共,明月不解我情! 這情之深,意之雄,思之偉,境之宏,真難為古人所比。一個 “暮”字,給人以恍惚不明、若隱若現之感,這與第二句中的 “瑞霧”互文見意。表達了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的深沉情愫。最后一句,詩人用 “九疑山”舜與娥皇、女英的愛情故事,昭明自己的心志。九疑山即 “九嶷山” ,又名蒼梧山,在今湖南省南部。傳說虞舜巡視南方,死在蒼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他的兩個妻子娥皇、女英,追到洞庭、湘水地區,得悉虞舜已死,便南望痛哭,投水以殉。讀此句,也就使人們自然地記起屈原在 《九歌》 中所寫的 “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 《湘夫人》 ) 、“九嶷繽兮并迎,靈之來兮如云” (《湘君》) 等詩句。可是,今天的九嶷山下雖仍是白云漫漫,宛如濤涌,“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仍是那樣的強烈、專一,而我心中的情人卻不同我前來相會了。像我這樣的癡情女子,天下只恐太多太多! 一個 “多”字,有著豐富的內涵。它既照應前句中的“暮” ,因為只有 “云多” ,才會有暮氣沉沉的云海。而且 “多”字還有以下三層含義: 一層是說明婦人不見自己的心上人多因云霧濃厚,阻隔難見的緣故; 二層是表明婦人自己情深似海,情思高潔; 三層是指楚天之下,自古就有數不盡的癡情女子。
統觀全詩,前兩句輕柔含蓄,有 “陰柔之美”; 而后兩句則清高驟發,感情迸涌。全詩取譬極高,用筆甚妙,感情抒發強烈。尤其后二句,弘闊而又灑脫的氣度,難以令人信服: 這竟出于一女子之手。詩中“紅欄”、“翠羅”、“白云”等呈現出鮮麗的色彩,而“壓”、“濕”、“暮” 、“多”等詩眼令人真切地體會到女子的心境。一、二句是靜、動結合,景中有情; 三、四句則仰俯一氣,寓情于景。前二句是“有我之境”,“景物皆著我之色彩”; 后二句是“無我之境”,“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王國維《人間詞話》)。全詩又哀而不傷,頗能引人共鳴。
上一篇:《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白華(雅)》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