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送晁伯南歸金溪》言情贈友詩歌
君家諸父多人杰②,半是平生親舊間。
莫話故園空矯首,相從逆旅足開顏③。
文元勛業金甌字④,昭德風流玉筍班⑤。
此去騰驤吐虹氣⑥,何由來伴老夫閑?
古代的送別詩,由于時代環境和詩人氣質以及送別地點、去向等各不相同,因此詩人著筆抒寫惜別情思,亦各具面目,可謂千姿百態。如初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那種爽朗、昂揚的筆調,一反過去“黯然消魂” 的離別悲酸情態。又如王維的 《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在臨別勸酒中蘊含一片深情。詩中既借景物烘托,又表露對友人遠行的惜別和體貼,并包含著對前程的衷心祝愿,充滿了詩情畫意。而張元干這首送別詩的構思不同,既不寫眼前景物,又不抒發依依惜別之情,而是在記敘中帶有議論,表現出一位長者對年輕詩人的關懷和勉勵。這與宋代好發議論的詩歌風氣是有著密切關系的。
首聯“君家”兩句,緊扣詩題入筆,記敘中有評議。在送友人歸江西金溪的離別時刻,自然想起這位出身世代官宦、書香門第的朋友,他們晁氏宗族伯叔輩中有不少杰出的人物,而且大都與作者是至親好友,交往甚密。張元干曾寫過一首《次韻晁伯南飲董彥達官舍心遠堂》詩,表明他與伯南早有深交。
“莫話”句是詩人自抒情懷。“相從”句則由己及友,情意真切。張元干晚年在江浙一帶漫游,曾在 《過云間黃用和新圃》詩中吐露過“故園怪我歸何晚”的思念故鄉之情愫。但如今仍然漂泊異鄉,縱然舉首遙望,亦是徒然增添惆悵而已。不過,與伯南在客舍相敘,心胸頓時感到無比舒暢歡快。
第三聯“文元”兩對句,筆墨宕開。“金甌字”,是說唐明皇命相,先以八分書姓名,以金甌復之。見唐李德裕《明皇十七事》。后人稱擇相為甌卜。伯南的先祖晁迥,曾任集賢殿學士,當時詔令多出其手。后真宗稱他為好學長者。這里借指晁迥受到皇帝的敬重。到了南宋時期,晁氏宗族中的人杰更多,其中第七代的晁公武,才華出眾,不僅家中藏書極豐,而且后來撰寫了 《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他的風貌與才華足以與先輩相列。“金甌字” 與“玉筍班”不僅對仗工整,而且寫來十分得體。
最后一聯以送行收結,情味深切。“虹氣”,這里比喻前程宏大。在臨別時刻,詩人想到自己年老閑散,而伯南又曾表示不愿分離,因此勉勵他奔騰向前自進取,安慰他不必伴隨老人閑游,頗有“青云當自致,何必求知音” (李白《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的味道。這種細語話別的場景,在人生送別中是常見的一幕,但此處話別既與首聯相呼應,又把長年積淀的至親情誼透現出來,顯得親切、真誠,語重心長,而絲毫沒有老來怕作送行詩的感傷情緒。
這首七律用筆直率,結合敘事抒發情懷,一點不用景物陪襯,讀來如談家常,語似平直而感情真摯,在送行詩中別具一格。
注釋
①晁伯南: 晁迥后裔,生平事跡不詳。金溪: 在今江西金溪縣。②諸父:對于同姓宗族伯叔輩的通稱。③逆旅: 指客舍。④文元: 晁迥(951-1034) ,字明遠。澶州清豐 (今河南) 人。太平興國進士,歷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工部尚書等。仁宗朝遷禮部尚書,以老致仕。著有《昭德新編》、《法藏碎金錄》等。卒謚文元。⑤昭德: 晁公武,濟州巨野(今山東巨野)人。字子止,又號昭德先生。后遷居四川嘉州府(今樂山) 。紹興進士。晁迥為其七世祖,家中藏書頗富,著有《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玉筍班: 唐代末期,朝士風貌秀異而有才華者人稱為玉筍,而得與其相列者稱為玉筍班。⑥騰驤: 奔躍向前。
上一篇:《奉答李和甫代簡二絕句(其一)》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孤雁兒》詩文原文與賞析